第五章
概念化與操作化
學習重點(一)
概念上的解釋
發展一個適合的假設
外衍變項與控制變項
變項間的關係形態
操作性定義
對任何存在的事物給予操作性的定義
概念化、指標與面向、概念與真實
建立概念的秩序
操作性定義的影響
操作性定義上的性別與文化偏誤
學習重點(二)
操作化的選擇
變異數的全距
變異數的兩端界限
面向的提醒
社會工作中操作化的例子
自我評量
直接觀察
現存記錄資料
操作性定義的質性觀點
概念上的解釋(一)
概念:是一種心理形象,象徵理念、事物、 事件、個人等等;亦是一種大眾一致同意的文字,使性別、身高、種族甚至自尊、社會功能、同性戀恐懼症等概念都變得容易觀察。
屬性:許多概念是由其他的概念組成,如「性別」,包含了「男性」、「女性」兩個概念,因此「男性」與「女性」是「性別」此一概念的屬性。
概念上的解釋(二)
發展一個適合的假設
自變項與依變項間關係的假定,稱之為假設;換句話說,假設是一暫時性的命題,用於預測變項間的相互關係。
假設必須是價值中立且可以驗證的。
概念上的解釋(三)
外衍變項與控制變項
外衍變項:此類變項提供了我們所觀察的自 變項、依變項間關係的另外一種可能解釋。
控制變項:當研究的目的在於檢視自變項與依變項間可能的關係時,通過控制另一變項來解釋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關係,此變項便稱為控制變項。
概念上的解釋(四)
變項間的關係形態
正相關:依變項將隨著自變項的增加而增加,或是隨著自變項的減少而減少,兩個變項朝著相同的方向移動。
負相關:兩個變項朝著相反的方向移動,即一個增加時,另一個便減少。
曲綫相關:指變項等級的改變。
操作性定義(一)
在量性的研究中,必須在蒐集研究資料前,先將研究變項轉變成可以觀察的變項,即操作性定義。
可以有許多方式來操作性地定義抽象的變項。總而言之,操作性定義就是指出如何測量變項的方法。
操作性定義(二)
對任何存在的事物給予操作性的定義
在社會工作研究中的許多變項,通常是爲了特殊的目的(如研究)所被創造、設計出來具有特殊意義的名詞,而這些被構建出來的變項中少有僅具有單一、明確的意義。
社會上的每個人透過「種族主義」、 「女性主義」等抽象名詞來喚起自身心智中對此名詞的心理形象。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經驗與觀察,對於同一概念的心理形象會有所不同。
操作性定義(三)
概念化
概念化是一過程,透過此過程,可以清楚的表達此一名詞的意義。
指標與面向
概念化的最終產品,便是一組指標。透過指標,可以指出那些我們欲研究的概念是否出現,或未出現。
在界定概念所欲表達的意義時,往往會發現不一致的觀點。
例如,對於社會正義的界定包含了許多種類,「經濟上的正義」或「公民權」等分類,此種分類的過程,呈現出概念的某一面向,將社會正義此概念做進一步的劃分。
操作性定義(四)
概念與真實
雖然觀察與經驗是真實的,但概念卻僅是一心理形象,是被創造出來的、由經驗與觀察的結合而成的非真實的存在。
建立概念的秩序
研究中概念的澄清是一持續的過程。
操作性定義(五)
操作性定義的影響
假設某社區組織希望瞭解影響該區居民公民參與的因素。其中可能包含許多因素,取決於如何界定「公民參與」此一概念。
例如:以參與地區的社會行動組織、出席與地區事務相關的政府會議、與政府官員接觸或者是參加示威抗議的活動等等來界定,而促成居民參加示威行動的因素,與使其出席會議、成為都市委員會成員的動機是不同的。
操作化定義(六)
操作性定義上的性別與文化偏誤
對於一些較特殊的事物,我們必須避免在界定操作性定義時,產生文化、性別上的偏誤。
例如:針對「家庭失功能」進行操作性的定義時將「成年子女與父母間過度的接觸與依賴」視為一個可觀察的指標加以界定。在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中,這種過度的依賴可能被視為病態;而在強調互助、團體利益優於個人利益的社會脈絡下,家人間的相互依賴,是正常、健康且自然的支持系統。
操作性定義(七)
關於性別偏誤的例子:通常由女性擔任「無薪資的工作」,如在家照顧小孩,而操作性定義上性別的偏誤,呈現在將其定義為「工作」而非「職業」。最後,也許我們會想要瞭解社會政策與組織制度,是否可以有效的減輕「在家照顧孩童」與「外出工作」間的衝突。若我們僅詢問母親是否面臨此種角色的衝突,亦是種性別偏誤的呈現。
操作化的選擇(一)
變異數的全距
當欲以簡略的類別來連結屬性時,必須清楚的界定出各類別所含跨的範圍為何。
研究的範圍取決於研究的目的,研究主題的屬性也會影響變異數的全距。
假設想要測量研究對象的收入狀況,可從記錄或者訪談中得知。依據研究的內容,或許會以較低的數額來界定出最高收入的類別,如十萬美元;即使此界定會把你研究對象中,年收入上億美元與年收入僅十萬美元的「貧民」放在同一類別,但這並不會影響研究的結果。
操作化的選擇(二)
變異數的兩端界限
精確性是操作化變項時考量的重點。它將如何的被壓縮與簡化,取決於你是否能妥善的區分變項中所包含的多元屬性。
例如想要研究投票的比率與參與的行為,必須明確知道研究對象的年齡是否已經足夠具有投票的資格。
操作化的選擇(三)
當不清楚到底要測量到多精細時,則盡可能的把所有的可能性區分開來,因為在資料分析的階段,我們可能會將先前的某些屬性結合成更一般性的類別,因此若在開始的階段未做清楚的劃分,事後分析時欲再將其分類,是不可能的。
面向的提醒
開始針對變項進行操作性的測量時,必須清楚哪一個面向對於調查來說是重要的,并朝著這個面向來做訪問。
社會工作中操作化的例子(一)
自我評量
以婚姻滿意度為例,假設婚姻滿意度為一項研究中的一個變項。僅以婚姻中「愉快」的程度并無法提供一個可觀察的指標來對婚姻滿意度進行界定。我們可以用自我評量的方法對研究對象加以詢問。
另一更完善的自我評量方式,為既存的婚姻滿意度量表。請研究對象完成此一量表,透過量表所測量到的分數越高,其婚姻的滿意度便越高。
社會工作中操作化的例子(二)
直接觀察
透過與夫妻訪談的過程,觀察、計算出任何一方表現出貶低婚姻與配偶的次數。
另外一種方式,便是邀請夫妻雙方進行十五分鐘的對話,研究者以觀察的角度計算他們打斷彼此說話的次數、提高聲音,或者是表現出挫敗、不舒服的姿勢等等情況。
社會工作中操作化的例子(三)
現存記錄資料
在研究跨文化間的婚姻滿意度時,我們可能會比較不同區域的「離婚率」,以此作為婚姻滿意度的指標之一。
這僅意味著離婚率是一個可以操作的指標,因為在許多文化中,低的離婚率并不一定代表婚姻滿意度高,而可能是因為當地的文化背景反對離婚所造成。
操作性定義的質性觀點(一)
在質性研究中,操作性定義變項所遭遇的困難有三:
首先,無法預先知道有哪些變項存在;其次,對於變項的認知有限,使得無法以比較好的方式做操作性的定義;最後,即使是最好的操作性定義,其亦是相當「表面的」,因為它只不過是針對可觀察的指標,做具體的解釋而已。
操作性定義的質性觀點(二)
在純質性的研究中,我們希望在自然的環境,對情境以及情境中主觀的意義,做深層的了解;我們讓自己沉浸在更開放的主觀情境中,對於自然發生的事物進行彈性的觀察,并試圖在一連串廣泛、相關的觀察中,察覺可能的模式與問題;另外我們還強調對於觀察事物的社會背景脈絡。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