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星期一

R M - CH-3 - LECTURE NOTES -

第三章
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與政治
學習重點
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議題
自願參與與告知後同意
不傷害參與者
匿名性
保密性
欺瞞研究對象
分析和報告
四個倫理上的爭議
觀察人的順從性
茶室中的麻煩
福利研究停止了八百位德州人的給付
提出偽造的文章以測試期刊的偏誤


引言
幾十年前,一些因違反基本倫理價值而傷及人性的研究少有關於倫理的審查
例如 : 納粹在大屠殺中所進行的殘暴藥物 實驗
今日,社會科學研究者在執行牽涉以人為對象的議題的研究前,都必須要面對自己預定調查的倫理問題,而審查委員會也從倫理觀點來認定研究可否執行
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議題
倫理是處理對錯的問題。
但何謂對錯呢?甚麼是區分依據呢?

從納粹在大屠殺中所進行的殘暴藥物 實驗研究中不難發現其中的違背倫理。然而,一些研究中的違背倫理可能是模糊、有歧義、有爭議的,並且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

不同團體對於不同的行為守則有不同的看法

自願參與與告知後同意 (一)
沒有人應該被迫參與研究
所有參與者必須清楚地得知他們正參與在一個研究中,並被告知所有研究結果,且同意參與其中
這規範並不適用於某特定研究
例如 : 交通流量總數及速度的測量

自願參與與告知後同意 (二)
在某些研究中有必要對被觀察者隱瞞研究本質,否則就失去研究價值和意義
然而,違反這項規範的研究有正當性嗎?
即使一個研究存在長期利益,是否更重於其來自倫理上爭議性實施所造成的後果呢?
有研究機構會要求參與者在參與研究前簽署一份同意書

不傷害參與者
不論參與研究者是否自願,都不應該傷害被研究者
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心理的傷害
被要求透露其偏差行為、是否接受社會福利等
研究也可能會強迫參與者去面對平常不會考量的自身面向,又或需要回想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匿名性
匿名性 : 一種讓研究者無法將研究資料 與提供資料的研究參與者作連 結的安排
例如 : 郵寄信件調查
訪談的回答絕不能被視為匿名
匿名性會使追蹤變得困難
確保匿名性會增加回應的可能性與正確性
避免處於尷尬的位置

保密性
保密性 : 研究者可以鑑別出資料提供者 的身份,但對其有不公開的基 本承諾
所有可識別被研究者身份的資料應以相關編號替代之,並有編號及姓名等的連結資訊
確保需保密的檔案只允許擁有一定權限的人士獲得

欺瞞研究對象 (一)
研究者自身的身份應否披露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隱藏研究身份是否有正當性?

欺瞞研究對象 (二)
假設你被政府委託去進行一項有關接受政府援助的三類弱勢家庭的生活標準之研究,當接受研究的對象感到恐懼,那應該告訴研究對象你正進行的是一項普通的學術研究,抑或表明你與政府的委託關係?
追求研究在科學上的品質?
還是關注研究過程中的倫理問題?

分析和報告
研究者有責任讓讀者了解其研究技術上的缺失
不論研究發現是正向還是負向,亦不論變項之間有沒有關係,都是值得被發表和被報導
科學的進行是誠實而公開的
避免其他研究者重蹈覆轍

四個倫理上的爭議
觀察人的順從性
檢驗在實驗情境下的順從行為
茶室中的麻煩
研究同性戀行為

福利研究停止了八百位德州人的給付
停止發放福利以評鑑準備斷絕對人民提供福利的新方案
提出偽造的文章以測試期刊的偏誤
測試期刊編輯是否會發表有正向成效的研究報告

觀察人的順從性
研究者找了40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成年男性進入其設計的實驗情境當中
如果擔任「學生」的參與者答錯問題,「老師」便會被指示進行電擊,直至按下強度最大的電擊,才會中止
此實驗測試假設被指示要殺了某人時,你的順從命令的意願為何
是否因為研究主題的重要性而正當化這種手段?

茶室中的麻煩 (一)
研究在公共洗手間內陌生人相遇時的同性戀行為
研究者抄下同性戀者的車牌號碼,並得到他們的姓名和地址
到這些男人家中拜訪並謊稱正進行一項調查,以蒐集在茶室中不能得到的個人資訊

茶室中的麻煩 (二)
批評的原因
以科學之名,侵犯他人私隱
欺瞞自身身份
查找他們的地址並在偽裝下進行會談屬不倫理
贊成的原因
這種主題值得被研究,且無法使用其他方法進行
研究者並沒有傷害到研究對象

福利研究停止了八百位德州人的給付 (一)
把部分窮人從州政府的福利名單中除去,以測試被除名人脫離依賴福利的程度
聯邦機構為被除名人提供其他非金錢的福利
接受該福利的「實驗組」與沒有接受該福利的「控制組」

福利研究停止了八百位德州人的
給付 (二)
贊成原因
為了測試新的福利政策
為了測試新方案中非預期性的負面影響
批評原因
違反了自願參與原則與告知後同意原則
即使在人群中得到好資訊,他們也不應被對待如同物品
提出偽造的文章以測試期刊的偏誤 (一)
研究者把虛構的文章投稿到100多份期刊,其中一半的期刊收到正向發現的版本,另外一半則會收到另外一個版本
研究者以一對虛構的名字標為作者

提出偽造的文章以測試期刊的偏誤 (二)
贊成原因
期刊是具有公共責任的公共實體,有必要測試其決定出版時有無任何偏誤
期刊編輯和評論者對科學知識基礎發揮重大影響力,他們的策略和程序被調查是應該的
批評原因
隱瞞接受偽造文章的期刊編輯
違反了自願參與原則與告知後同意原則
對於評論者而言,有在時間、金錢、情緒上的損失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