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測量
學習重點
測量的尺度
單一或是綜合指標
測量誤差的主要成因
系統誤差、隨機誤差
信度
訪員或觀察者之間的信度、測驗-複測的信度、內容一致性信度
效度
表面效度、內容效度、效標關聯效度、建構效度、因素效度
信度和效度之間的關聯
質性研究中的信度和效度
測量的尺度(一)
測量的尺度:一個「屬性」,是指某些事情的一種特性或特質;變項在邏輯上就是一種屬性。每一個變項應該具備兩個重要的特質:
第一:所包含的的屬性應該是周延性的。如果變項在研究過程中要發揮任何效用,就應該要將每個觀察都分類到變項所包含的屬性中。
測量的尺度(二)
第二:變項所包含的屬性必須要具有互斥性。除了必須使每個觀察都可以被分類到某一個屬性之外,也只能被分類到一個。
然而,屬性之間可能也有其他的關聯性。也由於屬性之間的其他關聯,所以不同的變項可能表示不同的測量層次。
測量的尺度(三)
名目測量:變項的屬性若只具有互斥和周延這兩個特質者,就稱為名目測量。例如,性別、種族、宗教信仰、政黨、出生地等。
爲了增進資料的蒐集和處理過程,我們分配不同的編碼數字給名目測量中不同的分類或屬性。我們可能將「1」用來代表男生,將「2」用來代表女生。但是,和其他層次變項不同的是,名目測量的數字代碼是不具有任何與數量有關的意義。它們只是方便用來記錄本質上的差異。
測量的尺度(四)
次序測量:變項的屬性在邏輯上有順序者,稱為次序測量。例如,社會階層、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案主滿意度等。
和名目測量一樣,我們會分配代碼數字去代表各個次序。但與之不同的是,這些數字在某種程度上有數量的意義。
例如一份服務滿意度的量表上有「非常好」、「好」、「普通」、「差」四個分類,那數字代碼可能會用4代表非常好,3代表好,2代表普通,1代表差。
測量的尺度(五)
等距測量:對某些變項的屬性而言,之間實際的距離是有意義的,這些變項就是等距測量。對這些變項而言,屬性彼此之間有邏輯的距離可代表某種有意義的標準間隔。例如,溫度測量中的華氏和攝氏就是等距測量。
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等距測量通常被用於結構性的測量,例如標準化的智力測驗,在IQ100和IQ110之間的距離被認為與IQ110和IQ120之間的距離是一樣的。
測量的尺度(六)
比例測量:大部份的社會科學變項只要符合等距測量最基本的條件,就能符合比例測量的條件。
在比例測量中,組成變項的屬性除了包括上述討論過的特性之外,還立基於絕對原點。例如社會工作研究中的年齡、居住時間、子女數等。而沒有絕對原點的屬性則不適用,例如身高。
測量的尺度(七)
測量尺度的意涵:基本上,主要是在資料分析上的意義,而在研究計劃的架構中,這些分析的涵義是需要事先計劃的,某些分析的技巧需要變項符合最低層次的測量尺度,在執行研究時也會受到變項尺度的某些限制。嚴格來說,你需要預先草擬適合你變項尺度的研究結論。
測量的尺度(八)
有些變項可以代表不同的測量尺度。最高層次的測量是比例測量,其次是等距測量,接著是次序測量,最後是名目測量。高層次的變項可以被視為較低層次的變項,例如,比例測量的變項可被視為次序測量的變項。
單一或是綜合指標
很多變項是不用觀察,直接可以測量的。例如「性別」,不論怎麼分類,只能被分為男性和女性。許多變項有明顯的單一指標,可用簡單的方法看一下或者詢問一下就可以知道。
而有些概念有著很多種詮釋、很多個指標,有時候一時之間很難找到想要的單一指標來作為變項的測量。在這種狀況中,可能必須針對一個變項做一些觀察,接著結合觀察到的幾種資料,針對這個變項去創造一個綜合的測量。
測量誤差的主要成因(一)
系統誤差:當所蒐集的資料無法正確反應出所要測量的概念時,就發生了系統誤差,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蒐集資料的方式或是提供資料的過程出了問題。
當我們要測量的是人們的想法時,可能會因為受試者聯想到其他事情而發生系統誤差。
測量誤差的主要成因(二)
偏誤:有多種形式,可能是因為我們詢問問題的方式帶有預設性,暗示受試者回答我們期望聽到的答案;或是當我們得到的答案是支持我們的假設時,我們可能會微笑或點頭表示同意;或是受訪者可能會對我們所問的問題存有偏見,而沒有回答他真正的想法或行為。
順從反應:不管他們描述的內容為何,就表示出同意或不同意受試者而造成的誤差。
社會期望偏誤:受試者去做或說一些事情來是他看起來更好而造成的誤差。
文化偏誤:不同受試者在文化上的差異可能會給測量結果造成一些誤差。
測量誤差的主要成因(三)
隨機誤差:與系統誤差不同,隨機誤差是沒有固定的型態。它並不會使我們的測量產生誤差,而是使測量之間互相矛盾不一致。如果我們所測量的事物並沒有隨著時間改變,但是測量卻是不一致的結果,那麼就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測量前後不一致,即隨機誤差。
例如受試者被詢問到他們并不了解的事物但是又不想表現出來時,他們可能會隨機的回答「是」或「不是」,而下一次再詢問他們相同的問題時,即使他們的情形沒有改變,答案也可能會改變。
測量誤差的主要成因(四)
測量方式中的誤差
自評報告的填寫:它可能用來蒐集人們的背景資料(如年齡、性別、種族等)或去測量他們的知識、態度、技巧和行為。在設計測量工具時,應避免由用語以及社會期望形象所導致的系統誤差。
訪談:這種方式可以允許我們觀察受訪者的反應以及探究更多的含糊資訊和開放式問題。但訪談更容易使受訪者爲了呈現自己好的一面而出現社會期望誤差。
測量誤差的主要成因(五)
直接行為觀察:這種方式也會有系統上的誤差。當受試者知道自己正在被觀察時,他們可能表現出比平常或是比當不知道自己被觀察時,還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此外,不同的觀察者也會因為對所要觀察及記錄的現象有不同的了解程度而導致隨機誤差的產生。
現存記錄資料的檢測:我們可能會希望去檢測受試者在個案記錄上所記錄的過程,去觀察他們提供不同服務的頻率。但有些實務工作者可能會在記錄上誇大他們實際服務的時間,從而導致一些系統誤差的產生。
信度(一)
信度:主要是討論一個特定的技術如果重複的使用在同一個事物上,是否每一次都會有相同的結果。因此,信度可以測量出一個測量中的隨機誤差。測量的信度越高,隨機誤差的機率就越小。
信度的類型
訪員或觀察者之間的信度:觀察者間的信度或者評分者間的信度,是指觀察者和評分者之間一致性的程度。
信度(二)
測驗—複測的信度:評估不同時間內測量的穩定性,即量表即使在不同的時間測量,也具有一致性。
內部一致性信度:其假設這個測量工具的內容是由很多題目組成的,每一個題目都有一個分數,與其他的分數組成為一個總的分數,我們可以簡單的評估每個題目的分數與其他題目組的分數是否相關,或者,我們也可以將所有題目分成幾個部份,并計算所有題目所分成的各個部份之間的分數總和,并評估這些總和之間的相關。
效度(一)
效度:是指一個測量能適當地反應某個概念的真正意義的範圍。
效度的類型
表面效度:特定的經驗測量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與一般大眾的認知和我們個人對某個概念的想像是一致的。
內容效度:是指在一個測量所包含某個概念意義的範圍,到達哪一個程度,其包含了表面效度的元素。
效度(二)
效標關聯效度:是根據一些其他的標準。當我們要評估一個工具的效標關聯效度時,我們另外選擇一個其他的標準或是工具,而這個標準必須是我們所信賴的,與所欲檢驗的工具所測量的變項是一樣的。效標關聯效度又可分成兩種:預測效度、一致效度。
建構效度:若我們以理論為基礎,可能會發現當中有些變項與這個測量是有關的,而建構效度正是以此為基礎。
效度(三)
因素效度:是社會工作研究中常會遇見的,是指一個量表中,有多少不同的概念,而在這些概念和組成概念的題目中,什麽才是研究者想要的。
信度和效度之間的關聯(一)
將要測量的目標當作靶心,不管它擊中哪裡,信度就像「緊密的黑點」,因為信度是測驗一致性的。
另一方面,效度是擊中靶心的周圍,沒有信度是因為隨機誤差,而沒有效度是因為系統誤差。「如圖6-4」
信度和效度之間的關聯(二)
質性研究中的信度和效度(一)
在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中,信度與效度在某些基本的邏輯上是相同的,然而在某些議題上又有所不同。
例如在一個少年憂鬱的質性研究中,研究者不會依賴標準化的工具,而會去研究一個比較小的樣本群,藉由對每一個樣本以及他們的重要他人進行大量的直接觀察與深度訪談。
質性研究中的信度和效度(二)
質性研究的觀點是仔細和深入地描述事情,以及從多元的觀點切入,因此較不需要去擔心這個測量是否真的符合我們所要研究的。
如果量性研究的結果越支持質性研究所蒐集的資訊,則質性研究的結果會被視為是越有效度及信度的。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2013年9月16日星期一
R M - CH-5 - LECTURE NOTES
第五章
概念化與操作化
學習重點(一)
概念上的解釋
發展一個適合的假設
外衍變項與控制變項
變項間的關係形態
操作性定義
對任何存在的事物給予操作性的定義
概念化、指標與面向、概念與真實
建立概念的秩序
操作性定義的影響
操作性定義上的性別與文化偏誤
學習重點(二)
操作化的選擇
變異數的全距
變異數的兩端界限
面向的提醒
社會工作中操作化的例子
自我評量
直接觀察
現存記錄資料
操作性定義的質性觀點
概念上的解釋(一)
概念:是一種心理形象,象徵理念、事物、 事件、個人等等;亦是一種大眾一致同意的文字,使性別、身高、種族甚至自尊、社會功能、同性戀恐懼症等概念都變得容易觀察。
屬性:許多概念是由其他的概念組成,如「性別」,包含了「男性」、「女性」兩個概念,因此「男性」與「女性」是「性別」此一概念的屬性。
概念上的解釋(二)
發展一個適合的假設
自變項與依變項間關係的假定,稱之為假設;換句話說,假設是一暫時性的命題,用於預測變項間的相互關係。
假設必須是價值中立且可以驗證的。
概念上的解釋(三)
外衍變項與控制變項
外衍變項:此類變項提供了我們所觀察的自 變項、依變項間關係的另外一種可能解釋。
控制變項:當研究的目的在於檢視自變項與依變項間可能的關係時,通過控制另一變項來解釋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關係,此變項便稱為控制變項。
概念上的解釋(四)
變項間的關係形態
正相關:依變項將隨著自變項的增加而增加,或是隨著自變項的減少而減少,兩個變項朝著相同的方向移動。
負相關:兩個變項朝著相反的方向移動,即一個增加時,另一個便減少。
曲綫相關:指變項等級的改變。
操作性定義(一)
在量性的研究中,必須在蒐集研究資料前,先將研究變項轉變成可以觀察的變項,即操作性定義。
可以有許多方式來操作性地定義抽象的變項。總而言之,操作性定義就是指出如何測量變項的方法。
操作性定義(二)
對任何存在的事物給予操作性的定義
在社會工作研究中的許多變項,通常是爲了特殊的目的(如研究)所被創造、設計出來具有特殊意義的名詞,而這些被構建出來的變項中少有僅具有單一、明確的意義。
社會上的每個人透過「種族主義」、 「女性主義」等抽象名詞來喚起自身心智中對此名詞的心理形象。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經驗與觀察,對於同一概念的心理形象會有所不同。
操作性定義(三)
概念化
概念化是一過程,透過此過程,可以清楚的表達此一名詞的意義。
指標與面向
概念化的最終產品,便是一組指標。透過指標,可以指出那些我們欲研究的概念是否出現,或未出現。
在界定概念所欲表達的意義時,往往會發現不一致的觀點。
例如,對於社會正義的界定包含了許多種類,「經濟上的正義」或「公民權」等分類,此種分類的過程,呈現出概念的某一面向,將社會正義此概念做進一步的劃分。
操作性定義(四)
概念與真實
雖然觀察與經驗是真實的,但概念卻僅是一心理形象,是被創造出來的、由經驗與觀察的結合而成的非真實的存在。
建立概念的秩序
研究中概念的澄清是一持續的過程。
操作性定義(五)
操作性定義的影響
假設某社區組織希望瞭解影響該區居民公民參與的因素。其中可能包含許多因素,取決於如何界定「公民參與」此一概念。
例如:以參與地區的社會行動組織、出席與地區事務相關的政府會議、與政府官員接觸或者是參加示威抗議的活動等等來界定,而促成居民參加示威行動的因素,與使其出席會議、成為都市委員會成員的動機是不同的。
操作化定義(六)
操作性定義上的性別與文化偏誤
對於一些較特殊的事物,我們必須避免在界定操作性定義時,產生文化、性別上的偏誤。
例如:針對「家庭失功能」進行操作性的定義時將「成年子女與父母間過度的接觸與依賴」視為一個可觀察的指標加以界定。在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中,這種過度的依賴可能被視為病態;而在強調互助、團體利益優於個人利益的社會脈絡下,家人間的相互依賴,是正常、健康且自然的支持系統。
操作性定義(七)
關於性別偏誤的例子:通常由女性擔任「無薪資的工作」,如在家照顧小孩,而操作性定義上性別的偏誤,呈現在將其定義為「工作」而非「職業」。最後,也許我們會想要瞭解社會政策與組織制度,是否可以有效的減輕「在家照顧孩童」與「外出工作」間的衝突。若我們僅詢問母親是否面臨此種角色的衝突,亦是種性別偏誤的呈現。
操作化的選擇(一)
變異數的全距
當欲以簡略的類別來連結屬性時,必須清楚的界定出各類別所含跨的範圍為何。
研究的範圍取決於研究的目的,研究主題的屬性也會影響變異數的全距。
假設想要測量研究對象的收入狀況,可從記錄或者訪談中得知。依據研究的內容,或許會以較低的數額來界定出最高收入的類別,如十萬美元;即使此界定會把你研究對象中,年收入上億美元與年收入僅十萬美元的「貧民」放在同一類別,但這並不會影響研究的結果。
操作化的選擇(二)
變異數的兩端界限
精確性是操作化變項時考量的重點。它將如何的被壓縮與簡化,取決於你是否能妥善的區分變項中所包含的多元屬性。
例如想要研究投票的比率與參與的行為,必須明確知道研究對象的年齡是否已經足夠具有投票的資格。
操作化的選擇(三)
當不清楚到底要測量到多精細時,則盡可能的把所有的可能性區分開來,因為在資料分析的階段,我們可能會將先前的某些屬性結合成更一般性的類別,因此若在開始的階段未做清楚的劃分,事後分析時欲再將其分類,是不可能的。
面向的提醒
開始針對變項進行操作性的測量時,必須清楚哪一個面向對於調查來說是重要的,并朝著這個面向來做訪問。
社會工作中操作化的例子(一)
自我評量
以婚姻滿意度為例,假設婚姻滿意度為一項研究中的一個變項。僅以婚姻中「愉快」的程度并無法提供一個可觀察的指標來對婚姻滿意度進行界定。我們可以用自我評量的方法對研究對象加以詢問。
另一更完善的自我評量方式,為既存的婚姻滿意度量表。請研究對象完成此一量表,透過量表所測量到的分數越高,其婚姻的滿意度便越高。
社會工作中操作化的例子(二)
直接觀察
透過與夫妻訪談的過程,觀察、計算出任何一方表現出貶低婚姻與配偶的次數。
另外一種方式,便是邀請夫妻雙方進行十五分鐘的對話,研究者以觀察的角度計算他們打斷彼此說話的次數、提高聲音,或者是表現出挫敗、不舒服的姿勢等等情況。
社會工作中操作化的例子(三)
現存記錄資料
在研究跨文化間的婚姻滿意度時,我們可能會比較不同區域的「離婚率」,以此作為婚姻滿意度的指標之一。
這僅意味著離婚率是一個可以操作的指標,因為在許多文化中,低的離婚率并不一定代表婚姻滿意度高,而可能是因為當地的文化背景反對離婚所造成。
操作性定義的質性觀點(一)
在質性研究中,操作性定義變項所遭遇的困難有三:
首先,無法預先知道有哪些變項存在;其次,對於變項的認知有限,使得無法以比較好的方式做操作性的定義;最後,即使是最好的操作性定義,其亦是相當「表面的」,因為它只不過是針對可觀察的指標,做具體的解釋而已。
操作性定義的質性觀點(二)
在純質性的研究中,我們希望在自然的環境,對情境以及情境中主觀的意義,做深層的了解;我們讓自己沉浸在更開放的主觀情境中,對於自然發生的事物進行彈性的觀察,并試圖在一連串廣泛、相關的觀察中,察覺可能的模式與問題;另外我們還強調對於觀察事物的社會背景脈絡。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概念化與操作化
學習重點(一)
概念上的解釋
發展一個適合的假設
外衍變項與控制變項
變項間的關係形態
操作性定義
對任何存在的事物給予操作性的定義
概念化、指標與面向、概念與真實
建立概念的秩序
操作性定義的影響
操作性定義上的性別與文化偏誤
學習重點(二)
操作化的選擇
變異數的全距
變異數的兩端界限
面向的提醒
社會工作中操作化的例子
自我評量
直接觀察
現存記錄資料
操作性定義的質性觀點
概念上的解釋(一)
概念:是一種心理形象,象徵理念、事物、 事件、個人等等;亦是一種大眾一致同意的文字,使性別、身高、種族甚至自尊、社會功能、同性戀恐懼症等概念都變得容易觀察。
屬性:許多概念是由其他的概念組成,如「性別」,包含了「男性」、「女性」兩個概念,因此「男性」與「女性」是「性別」此一概念的屬性。
概念上的解釋(二)
發展一個適合的假設
自變項與依變項間關係的假定,稱之為假設;換句話說,假設是一暫時性的命題,用於預測變項間的相互關係。
假設必須是價值中立且可以驗證的。
概念上的解釋(三)
外衍變項與控制變項
外衍變項:此類變項提供了我們所觀察的自 變項、依變項間關係的另外一種可能解釋。
控制變項:當研究的目的在於檢視自變項與依變項間可能的關係時,通過控制另一變項來解釋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關係,此變項便稱為控制變項。
概念上的解釋(四)
變項間的關係形態
正相關:依變項將隨著自變項的增加而增加,或是隨著自變項的減少而減少,兩個變項朝著相同的方向移動。
負相關:兩個變項朝著相反的方向移動,即一個增加時,另一個便減少。
曲綫相關:指變項等級的改變。
操作性定義(一)
在量性的研究中,必須在蒐集研究資料前,先將研究變項轉變成可以觀察的變項,即操作性定義。
可以有許多方式來操作性地定義抽象的變項。總而言之,操作性定義就是指出如何測量變項的方法。
操作性定義(二)
對任何存在的事物給予操作性的定義
在社會工作研究中的許多變項,通常是爲了特殊的目的(如研究)所被創造、設計出來具有特殊意義的名詞,而這些被構建出來的變項中少有僅具有單一、明確的意義。
社會上的每個人透過「種族主義」、 「女性主義」等抽象名詞來喚起自身心智中對此名詞的心理形象。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經驗與觀察,對於同一概念的心理形象會有所不同。
操作性定義(三)
概念化
概念化是一過程,透過此過程,可以清楚的表達此一名詞的意義。
指標與面向
概念化的最終產品,便是一組指標。透過指標,可以指出那些我們欲研究的概念是否出現,或未出現。
在界定概念所欲表達的意義時,往往會發現不一致的觀點。
例如,對於社會正義的界定包含了許多種類,「經濟上的正義」或「公民權」等分類,此種分類的過程,呈現出概念的某一面向,將社會正義此概念做進一步的劃分。
操作性定義(四)
概念與真實
雖然觀察與經驗是真實的,但概念卻僅是一心理形象,是被創造出來的、由經驗與觀察的結合而成的非真實的存在。
建立概念的秩序
研究中概念的澄清是一持續的過程。
操作性定義(五)
操作性定義的影響
假設某社區組織希望瞭解影響該區居民公民參與的因素。其中可能包含許多因素,取決於如何界定「公民參與」此一概念。
例如:以參與地區的社會行動組織、出席與地區事務相關的政府會議、與政府官員接觸或者是參加示威抗議的活動等等來界定,而促成居民參加示威行動的因素,與使其出席會議、成為都市委員會成員的動機是不同的。
操作化定義(六)
操作性定義上的性別與文化偏誤
對於一些較特殊的事物,我們必須避免在界定操作性定義時,產生文化、性別上的偏誤。
例如:針對「家庭失功能」進行操作性的定義時將「成年子女與父母間過度的接觸與依賴」視為一個可觀察的指標加以界定。在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中,這種過度的依賴可能被視為病態;而在強調互助、團體利益優於個人利益的社會脈絡下,家人間的相互依賴,是正常、健康且自然的支持系統。
操作性定義(七)
關於性別偏誤的例子:通常由女性擔任「無薪資的工作」,如在家照顧小孩,而操作性定義上性別的偏誤,呈現在將其定義為「工作」而非「職業」。最後,也許我們會想要瞭解社會政策與組織制度,是否可以有效的減輕「在家照顧孩童」與「外出工作」間的衝突。若我們僅詢問母親是否面臨此種角色的衝突,亦是種性別偏誤的呈現。
操作化的選擇(一)
變異數的全距
當欲以簡略的類別來連結屬性時,必須清楚的界定出各類別所含跨的範圍為何。
研究的範圍取決於研究的目的,研究主題的屬性也會影響變異數的全距。
假設想要測量研究對象的收入狀況,可從記錄或者訪談中得知。依據研究的內容,或許會以較低的數額來界定出最高收入的類別,如十萬美元;即使此界定會把你研究對象中,年收入上億美元與年收入僅十萬美元的「貧民」放在同一類別,但這並不會影響研究的結果。
操作化的選擇(二)
變異數的兩端界限
精確性是操作化變項時考量的重點。它將如何的被壓縮與簡化,取決於你是否能妥善的區分變項中所包含的多元屬性。
例如想要研究投票的比率與參與的行為,必須明確知道研究對象的年齡是否已經足夠具有投票的資格。
操作化的選擇(三)
當不清楚到底要測量到多精細時,則盡可能的把所有的可能性區分開來,因為在資料分析的階段,我們可能會將先前的某些屬性結合成更一般性的類別,因此若在開始的階段未做清楚的劃分,事後分析時欲再將其分類,是不可能的。
面向的提醒
開始針對變項進行操作性的測量時,必須清楚哪一個面向對於調查來說是重要的,并朝著這個面向來做訪問。
社會工作中操作化的例子(一)
自我評量
以婚姻滿意度為例,假設婚姻滿意度為一項研究中的一個變項。僅以婚姻中「愉快」的程度并無法提供一個可觀察的指標來對婚姻滿意度進行界定。我們可以用自我評量的方法對研究對象加以詢問。
另一更完善的自我評量方式,為既存的婚姻滿意度量表。請研究對象完成此一量表,透過量表所測量到的分數越高,其婚姻的滿意度便越高。
社會工作中操作化的例子(二)
直接觀察
透過與夫妻訪談的過程,觀察、計算出任何一方表現出貶低婚姻與配偶的次數。
另外一種方式,便是邀請夫妻雙方進行十五分鐘的對話,研究者以觀察的角度計算他們打斷彼此說話的次數、提高聲音,或者是表現出挫敗、不舒服的姿勢等等情況。
社會工作中操作化的例子(三)
現存記錄資料
在研究跨文化間的婚姻滿意度時,我們可能會比較不同區域的「離婚率」,以此作為婚姻滿意度的指標之一。
這僅意味著離婚率是一個可以操作的指標,因為在許多文化中,低的離婚率并不一定代表婚姻滿意度高,而可能是因為當地的文化背景反對離婚所造成。
操作性定義的質性觀點(一)
在質性研究中,操作性定義變項所遭遇的困難有三:
首先,無法預先知道有哪些變項存在;其次,對於變項的認知有限,使得無法以比較好的方式做操作性的定義;最後,即使是最好的操作性定義,其亦是相當「表面的」,因為它只不過是針對可觀察的指標,做具體的解釋而已。
操作性定義的質性觀點(二)
在純質性的研究中,我們希望在自然的環境,對情境以及情境中主觀的意義,做深層的了解;我們讓自己沉浸在更開放的主觀情境中,對於自然發生的事物進行彈性的觀察,并試圖在一連串廣泛、相關的觀察中,察覺可能的模式與問題;另外我們還強調對於觀察事物的社會背景脈絡。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R M - CH-4 - LECTURE NOTES
第四章
問題形成
學習重點
研究過程的梗概
選擇主題和研究問題
將研究主題縮小為研究問題
研究目的
時間面向
生態/區位謬誤
引言
社會科學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在試圖解決社會問題時,是開始於問題形成,包括意識到困難、界定困難、確定困難
接著研究者必須發展、探索、選擇可能的問題解決策略
最後,執行所選擇的方案並加以評鑑、推廣其發現
研究過程的梗概
第一階段:問題形成
意識到有些問題需要更多知識提出研究問題
須考量問題執行的可行性
決定並說明分析單位、假設、變項、操作性定義、文獻回顧
研究過程的梗概 (二)
第二階段:研究設計
考量邏輯安排和資料蒐集方法
決定並解釋抽樣方法、資料蒐集的來源和過程、測量、資料分析方法等
第三階段:資料蒐集
研究目標和設計會影響執行時是較結構化
在發現新觀點時是較彈性和可修正性
研究過程的梗概 (三)
第四階段:資料處理
無論是量性或質性資料,都需要分類、編碼,使資料容易解釋
第五階段:資料分析
資料經過巧妙處理以幫助回答研究問題
研究過程的梗概 (四)
第六階段:解釋研究發現
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可以使我們毋須對研究發現的意義進行判斷
第七階段: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上的內容幾乎包括上述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
圖示研究過程
《社會工作研究法》。Rubin & Babbie。五南出版社,台灣。第118頁。
研究計劃書
研究計劃書通常包括:
研究問題或研究標的
概念架構
文獻回顧
抽樣過程
測量
設計和資料蒐集方法
資料分析計劃
時程表
預算
詳見第二十二章
選擇主題和研究問題
選擇主題的原動力
個人的好奇心和興趣、解決社會矛盾的需求……
它是公共行政研究嗎?
將研究主題縮小為研究問題
研究主題是個廣泛的起始點,需要縮小為研究問題
研究主題包含許多不同的研究問題
縮小研究主題的判斷準則
個人興趣
研究問題的答案應與公共行政有重要潛在的關聯性
好的研究問題的特質
研究問題必須縮小範圍且是疑問句
須以能被可觀察的證據回答的方式提出
研究對公共行政或政策有明確的意義和效用
應該要有一個以上的可能答案
可行性
影響因素:研究範圍、所需時間、財務成本、倫理考量、他人合作等
由文獻回顧發展出的研究問題
研究目的
社會科學研究有許多目的,最基本和有用的目的是探索、描述、解釋、評鑑
研究可以有不僅一個目的
探索
許多社會科學研究是要提供對某主題的初步了解 --- 即要探索某主題
研究者是檢視新的興趣
研究主題是新穎且相關研究貧乏
試圖測試更仔細研究的可行性或發展更仔細研究的方法
探索性研究在學術界中非常有價值
主要缺點:很少對研究問題提出讓人滿意的答案,只能給予提示及建議
描述
描述情境及事件
例如 : 澳門人口普查
在量性研究中
描述的資料常較易量化,如年齡、收入等
量性描述研究重視客觀性、正確性及推論能力
在質性研究中
對現象及其深層意義作深厚的檢視
如環境、互動情形、意義、細節等
解釋
研究者要對所描述的情景及事件加以解釋
例如: 描述選民的投票意向,並解釋某些選民支持或反對某一政策的原因
評鑑
社會科學研究的評鑑包括了探索、描述、解釋
例如: 首先,對居民進行開放的探索性訪談,作為評鑑社區服務需求的第一步。然後,為了評鑑居民所陳述的問題及建議,需要進行描述性調查。最後,進行解釋性分析,嘗試解釋為何某些居民較會使用社區服務
評鑑性研究亦可以了解公共政策是否有效達到預定目標
時間面向
研究觀察可能是在一個時間點進行,也有能是有意地延長觀察時間
橫斷性研究
縱貫性研究
橫斷性研究
橫斷性研究:檢視及分析某一特定時間內的 現象的研究
例如:澳門的人口普查就是描述性目的的橫斷 性研究
縱貫性研究
縱貫性研究試圖描述長時間的過程變化並進行長期觀察
例如:針對特定議題進行長期分析
特殊的縱貫性研究方法
趨勢研究、世代研究、固定名單研究
缺點: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研究員﹔較難 執行﹔名單耗損
趨勢研究
研究一般母群體隨時間的改變
例如:比較澳門不同時期的人口普查,可以顯示澳門人口結構的變化
世代研究
檢視較特定的世代隨時間的改變
例如:以1980年20-25歲的人作為樣本,然後以1990年及2000年分別是30-35歲及40-45歲的人為調查樣本,詢問他們濫藥的情況。每次受訪者可能是不同的,但每個樣本都代表1980年時20-25歲濫藥者
固定名單研究
每次都是對同一組人進行調查
例如:以1980年20-25歲中的濫藥者作為樣本,然後在1990年及2000年調查訪問同一群濫藥者,詢問他們濫藥的情況。每次受訪者都是相同的
缺點:先前對受訪者的觀察可能會影響他們之後的言行
生態/區位謬誤
表面上分析單位是個體,但實際上觀察的卻是團體或其他集合體
例如:資料分析顯示選民平均年齡較大的選區支持率高於選民平均年齡較低的選區。如果我們認為年長的選民較年輕的選民支持投票案的話,我們就犯了生態/區位謬誤。因為問題在於我們以選區為分析單位,卻對選民做出結論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問題形成
學習重點
研究過程的梗概
選擇主題和研究問題
將研究主題縮小為研究問題
研究目的
時間面向
生態/區位謬誤
引言
社會科學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在試圖解決社會問題時,是開始於問題形成,包括意識到困難、界定困難、確定困難
接著研究者必須發展、探索、選擇可能的問題解決策略
最後,執行所選擇的方案並加以評鑑、推廣其發現
研究過程的梗概
第一階段:問題形成
意識到有些問題需要更多知識提出研究問題
須考量問題執行的可行性
決定並說明分析單位、假設、變項、操作性定義、文獻回顧
研究過程的梗概 (二)
第二階段:研究設計
考量邏輯安排和資料蒐集方法
決定並解釋抽樣方法、資料蒐集的來源和過程、測量、資料分析方法等
第三階段:資料蒐集
研究目標和設計會影響執行時是較結構化
在發現新觀點時是較彈性和可修正性
研究過程的梗概 (三)
第四階段:資料處理
無論是量性或質性資料,都需要分類、編碼,使資料容易解釋
第五階段:資料分析
資料經過巧妙處理以幫助回答研究問題
研究過程的梗概 (四)
第六階段:解釋研究發現
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可以使我們毋須對研究發現的意義進行判斷
第七階段: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上的內容幾乎包括上述研究過程的各個階段
圖示研究過程
《社會工作研究法》。Rubin & Babbie。五南出版社,台灣。第118頁。
研究計劃書
研究計劃書通常包括:
研究問題或研究標的
概念架構
文獻回顧
抽樣過程
測量
設計和資料蒐集方法
資料分析計劃
時程表
預算
詳見第二十二章
選擇主題和研究問題
選擇主題的原動力
個人的好奇心和興趣、解決社會矛盾的需求……
它是公共行政研究嗎?
將研究主題縮小為研究問題
研究主題是個廣泛的起始點,需要縮小為研究問題
研究主題包含許多不同的研究問題
縮小研究主題的判斷準則
個人興趣
研究問題的答案應與公共行政有重要潛在的關聯性
好的研究問題的特質
研究問題必須縮小範圍且是疑問句
須以能被可觀察的證據回答的方式提出
研究對公共行政或政策有明確的意義和效用
應該要有一個以上的可能答案
可行性
影響因素:研究範圍、所需時間、財務成本、倫理考量、他人合作等
由文獻回顧發展出的研究問題
研究目的
社會科學研究有許多目的,最基本和有用的目的是探索、描述、解釋、評鑑
研究可以有不僅一個目的
探索
許多社會科學研究是要提供對某主題的初步了解 --- 即要探索某主題
研究者是檢視新的興趣
研究主題是新穎且相關研究貧乏
試圖測試更仔細研究的可行性或發展更仔細研究的方法
探索性研究在學術界中非常有價值
主要缺點:很少對研究問題提出讓人滿意的答案,只能給予提示及建議
描述
描述情境及事件
例如 : 澳門人口普查
在量性研究中
描述的資料常較易量化,如年齡、收入等
量性描述研究重視客觀性、正確性及推論能力
在質性研究中
對現象及其深層意義作深厚的檢視
如環境、互動情形、意義、細節等
解釋
研究者要對所描述的情景及事件加以解釋
例如: 描述選民的投票意向,並解釋某些選民支持或反對某一政策的原因
評鑑
社會科學研究的評鑑包括了探索、描述、解釋
例如: 首先,對居民進行開放的探索性訪談,作為評鑑社區服務需求的第一步。然後,為了評鑑居民所陳述的問題及建議,需要進行描述性調查。最後,進行解釋性分析,嘗試解釋為何某些居民較會使用社區服務
評鑑性研究亦可以了解公共政策是否有效達到預定目標
時間面向
研究觀察可能是在一個時間點進行,也有能是有意地延長觀察時間
橫斷性研究
縱貫性研究
橫斷性研究
橫斷性研究:檢視及分析某一特定時間內的 現象的研究
例如:澳門的人口普查就是描述性目的的橫斷 性研究
縱貫性研究
縱貫性研究試圖描述長時間的過程變化並進行長期觀察
例如:針對特定議題進行長期分析
特殊的縱貫性研究方法
趨勢研究、世代研究、固定名單研究
缺點: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和研究員﹔較難 執行﹔名單耗損
趨勢研究
研究一般母群體隨時間的改變
例如:比較澳門不同時期的人口普查,可以顯示澳門人口結構的變化
世代研究
檢視較特定的世代隨時間的改變
例如:以1980年20-25歲的人作為樣本,然後以1990年及2000年分別是30-35歲及40-45歲的人為調查樣本,詢問他們濫藥的情況。每次受訪者可能是不同的,但每個樣本都代表1980年時20-25歲濫藥者
固定名單研究
每次都是對同一組人進行調查
例如:以1980年20-25歲中的濫藥者作為樣本,然後在1990年及2000年調查訪問同一群濫藥者,詢問他們濫藥的情況。每次受訪者都是相同的
缺點:先前對受訪者的觀察可能會影響他們之後的言行
生態/區位謬誤
表面上分析單位是個體,但實際上觀察的卻是團體或其他集合體
例如:資料分析顯示選民平均年齡較大的選區支持率高於選民平均年齡較低的選區。如果我們認為年長的選民較年輕的選民支持投票案的話,我們就犯了生態/區位謬誤。因為問題在於我們以選區為分析單位,卻對選民做出結論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R M - CH-3 - LECTURE NOTES -
第三章
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與政治
學習重點
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議題
自願參與與告知後同意
不傷害參與者
匿名性
保密性
欺瞞研究對象
分析和報告
四個倫理上的爭議
觀察人的順從性
茶室中的麻煩
福利研究停止了八百位德州人的給付
提出偽造的文章以測試期刊的偏誤
引言
幾十年前,一些因違反基本倫理價值而傷及人性的研究少有關於倫理的審查
例如 : 納粹在大屠殺中所進行的殘暴藥物 實驗
今日,社會科學研究者在執行牽涉以人為對象的議題的研究前,都必須要面對自己預定調查的倫理問題,而審查委員會也從倫理觀點來認定研究可否執行
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議題
倫理是處理對錯的問題。
但何謂對錯呢?甚麼是區分依據呢?
從納粹在大屠殺中所進行的殘暴藥物 實驗研究中不難發現其中的違背倫理。然而,一些研究中的違背倫理可能是模糊、有歧義、有爭議的,並且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
不同團體對於不同的行為守則有不同的看法
自願參與與告知後同意 (一)
沒有人應該被迫參與研究
所有參與者必須清楚地得知他們正參與在一個研究中,並被告知所有研究結果,且同意參與其中
這規範並不適用於某特定研究
例如 : 交通流量總數及速度的測量
自願參與與告知後同意 (二)
在某些研究中有必要對被觀察者隱瞞研究本質,否則就失去研究價值和意義
然而,違反這項規範的研究有正當性嗎?
即使一個研究存在長期利益,是否更重於其來自倫理上爭議性實施所造成的後果呢?
有研究機構會要求參與者在參與研究前簽署一份同意書
不傷害參與者
不論參與研究者是否自願,都不應該傷害被研究者
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心理的傷害
被要求透露其偏差行為、是否接受社會福利等
研究也可能會強迫參與者去面對平常不會考量的自身面向,又或需要回想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匿名性
匿名性 : 一種讓研究者無法將研究資料 與提供資料的研究參與者作連 結的安排
例如 : 郵寄信件調查
訪談的回答絕不能被視為匿名
匿名性會使追蹤變得困難
確保匿名性會增加回應的可能性與正確性
避免處於尷尬的位置
保密性
保密性 : 研究者可以鑑別出資料提供者 的身份,但對其有不公開的基 本承諾
所有可識別被研究者身份的資料應以相關編號替代之,並有編號及姓名等的連結資訊
確保需保密的檔案只允許擁有一定權限的人士獲得
欺瞞研究對象 (一)
研究者自身的身份應否披露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隱藏研究身份是否有正當性?
欺瞞研究對象 (二)
假設你被政府委託去進行一項有關接受政府援助的三類弱勢家庭的生活標準之研究,當接受研究的對象感到恐懼,那應該告訴研究對象你正進行的是一項普通的學術研究,抑或表明你與政府的委託關係?
追求研究在科學上的品質?
還是關注研究過程中的倫理問題?
分析和報告
研究者有責任讓讀者了解其研究技術上的缺失
不論研究發現是正向還是負向,亦不論變項之間有沒有關係,都是值得被發表和被報導
科學的進行是誠實而公開的
避免其他研究者重蹈覆轍
四個倫理上的爭議
觀察人的順從性
檢驗在實驗情境下的順從行為
茶室中的麻煩
研究同性戀行為
福利研究停止了八百位德州人的給付
停止發放福利以評鑑準備斷絕對人民提供福利的新方案
提出偽造的文章以測試期刊的偏誤
測試期刊編輯是否會發表有正向成效的研究報告
觀察人的順從性
研究者找了40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成年男性進入其設計的實驗情境當中
如果擔任「學生」的參與者答錯問題,「老師」便會被指示進行電擊,直至按下強度最大的電擊,才會中止
此實驗測試假設被指示要殺了某人時,你的順從命令的意願為何
是否因為研究主題的重要性而正當化這種手段?
茶室中的麻煩 (一)
研究在公共洗手間內陌生人相遇時的同性戀行為
研究者抄下同性戀者的車牌號碼,並得到他們的姓名和地址
到這些男人家中拜訪並謊稱正進行一項調查,以蒐集在茶室中不能得到的個人資訊
茶室中的麻煩 (二)
批評的原因
以科學之名,侵犯他人私隱
欺瞞自身身份
查找他們的地址並在偽裝下進行會談屬不倫理
贊成的原因
這種主題值得被研究,且無法使用其他方法進行
研究者並沒有傷害到研究對象
福利研究停止了八百位德州人的給付 (一)
把部分窮人從州政府的福利名單中除去,以測試被除名人脫離依賴福利的程度
聯邦機構為被除名人提供其他非金錢的福利
接受該福利的「實驗組」與沒有接受該福利的「控制組」
福利研究停止了八百位德州人的
給付 (二)
贊成原因
為了測試新的福利政策
為了測試新方案中非預期性的負面影響
批評原因
違反了自願參與原則與告知後同意原則
即使在人群中得到好資訊,他們也不應被對待如同物品
提出偽造的文章以測試期刊的偏誤 (一)
研究者把虛構的文章投稿到100多份期刊,其中一半的期刊收到正向發現的版本,另外一半則會收到另外一個版本
研究者以一對虛構的名字標為作者
提出偽造的文章以測試期刊的偏誤 (二)
贊成原因
期刊是具有公共責任的公共實體,有必要測試其決定出版時有無任何偏誤
期刊編輯和評論者對科學知識基礎發揮重大影響力,他們的策略和程序被調查是應該的
批評原因
隱瞞接受偽造文章的期刊編輯
違反了自願參與原則與告知後同意原則
對於評論者而言,有在時間、金錢、情緒上的損失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與政治
學習重點
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議題
自願參與與告知後同意
不傷害參與者
匿名性
保密性
欺瞞研究對象
分析和報告
四個倫理上的爭議
觀察人的順從性
茶室中的麻煩
福利研究停止了八百位德州人的給付
提出偽造的文章以測試期刊的偏誤
引言
幾十年前,一些因違反基本倫理價值而傷及人性的研究少有關於倫理的審查
例如 : 納粹在大屠殺中所進行的殘暴藥物 實驗
今日,社會科學研究者在執行牽涉以人為對象的議題的研究前,都必須要面對自己預定調查的倫理問題,而審查委員會也從倫理觀點來認定研究可否執行
社會工作研究的倫理議題
倫理是處理對錯的問題。
但何謂對錯呢?甚麼是區分依據呢?
從納粹在大屠殺中所進行的殘暴藥物 實驗研究中不難發現其中的違背倫理。然而,一些研究中的違背倫理可能是模糊、有歧義、有爭議的,並且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
不同團體對於不同的行為守則有不同的看法
自願參與與告知後同意 (一)
沒有人應該被迫參與研究
所有參與者必須清楚地得知他們正參與在一個研究中,並被告知所有研究結果,且同意參與其中
這規範並不適用於某特定研究
例如 : 交通流量總數及速度的測量
自願參與與告知後同意 (二)
在某些研究中有必要對被觀察者隱瞞研究本質,否則就失去研究價值和意義
然而,違反這項規範的研究有正當性嗎?
即使一個研究存在長期利益,是否更重於其來自倫理上爭議性實施所造成的後果呢?
有研究機構會要求參與者在參與研究前簽署一份同意書
不傷害參與者
不論參與研究者是否自願,都不應該傷害被研究者
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心理的傷害
被要求透露其偏差行為、是否接受社會福利等
研究也可能會強迫參與者去面對平常不會考量的自身面向,又或需要回想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匿名性
匿名性 : 一種讓研究者無法將研究資料 與提供資料的研究參與者作連 結的安排
例如 : 郵寄信件調查
訪談的回答絕不能被視為匿名
匿名性會使追蹤變得困難
確保匿名性會增加回應的可能性與正確性
避免處於尷尬的位置
保密性
保密性 : 研究者可以鑑別出資料提供者 的身份,但對其有不公開的基 本承諾
所有可識別被研究者身份的資料應以相關編號替代之,並有編號及姓名等的連結資訊
確保需保密的檔案只允許擁有一定權限的人士獲得
欺瞞研究對象 (一)
研究者自身的身份應否披露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隱藏研究身份是否有正當性?
欺瞞研究對象 (二)
假設你被政府委託去進行一項有關接受政府援助的三類弱勢家庭的生活標準之研究,當接受研究的對象感到恐懼,那應該告訴研究對象你正進行的是一項普通的學術研究,抑或表明你與政府的委託關係?
追求研究在科學上的品質?
還是關注研究過程中的倫理問題?
分析和報告
研究者有責任讓讀者了解其研究技術上的缺失
不論研究發現是正向還是負向,亦不論變項之間有沒有關係,都是值得被發表和被報導
科學的進行是誠實而公開的
避免其他研究者重蹈覆轍
四個倫理上的爭議
觀察人的順從性
檢驗在實驗情境下的順從行為
茶室中的麻煩
研究同性戀行為
福利研究停止了八百位德州人的給付
停止發放福利以評鑑準備斷絕對人民提供福利的新方案
提出偽造的文章以測試期刊的偏誤
測試期刊編輯是否會發表有正向成效的研究報告
觀察人的順從性
研究者找了40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成年男性進入其設計的實驗情境當中
如果擔任「學生」的參與者答錯問題,「老師」便會被指示進行電擊,直至按下強度最大的電擊,才會中止
此實驗測試假設被指示要殺了某人時,你的順從命令的意願為何
是否因為研究主題的重要性而正當化這種手段?
茶室中的麻煩 (一)
研究在公共洗手間內陌生人相遇時的同性戀行為
研究者抄下同性戀者的車牌號碼,並得到他們的姓名和地址
到這些男人家中拜訪並謊稱正進行一項調查,以蒐集在茶室中不能得到的個人資訊
茶室中的麻煩 (二)
批評的原因
以科學之名,侵犯他人私隱
欺瞞自身身份
查找他們的地址並在偽裝下進行會談屬不倫理
贊成的原因
這種主題值得被研究,且無法使用其他方法進行
研究者並沒有傷害到研究對象
福利研究停止了八百位德州人的給付 (一)
把部分窮人從州政府的福利名單中除去,以測試被除名人脫離依賴福利的程度
聯邦機構為被除名人提供其他非金錢的福利
接受該福利的「實驗組」與沒有接受該福利的「控制組」
福利研究停止了八百位德州人的
給付 (二)
贊成原因
為了測試新的福利政策
為了測試新方案中非預期性的負面影響
批評原因
違反了自願參與原則與告知後同意原則
即使在人群中得到好資訊,他們也不應被對待如同物品
提出偽造的文章以測試期刊的偏誤 (一)
研究者把虛構的文章投稿到100多份期刊,其中一半的期刊收到正向發現的版本,另外一半則會收到另外一個版本
研究者以一對虛構的名字標為作者
提出偽造的文章以測試期刊的偏誤 (二)
贊成原因
期刊是具有公共責任的公共實體,有必要測試其決定出版時有無任何偏誤
期刊編輯和評論者對科學知識基礎發揮重大影響力,他們的策略和程序被調查是應該的
批評原因
隱瞞接受偽造文章的期刊編輯
違反了自願參與原則與告知後同意原則
對於評論者而言,有在時間、金錢、情緒上的損失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Fwd: R m, week 3, class discussion
Cc: zjkgng cwchan 4 <zjkgng.cwchan_4@blogger.com>
Sent: Tue, 10 Sep 2013 13:17:41 +0800 (CST)
Subject: R m, week 3, class discussion
R m, week 3, class discussion
Gp 1 and 2, oral presentation
And related groups Q and A
Ethical issues in research
Debates on the four cases, rubin, p.85-91
\\\\
Formation of research problems and arguments
make some background research first
Flowchart of research process, rubin, p.118.
研究計劃書的內容結構,rubin, p.119-140., p.649-662.
研究主題 # 研究問題
研究可行性
文獻回顧
圖書館
本地學術期刊,<理工學報>,<澳門研究>,澳門虛擬圖書館。
Google [教育,改革,論文,Tw, PDF]。
書籍,社會政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著名學者研究著作。
電子剪報,統計局數據資料。
理論,概念架構
E.g. 政治文化:
對公共事務及政治的認知及關心程度
對政治體系的評價和情感取向
對民主和政治參與的認知
政治效能感
探索
描述
解釋
評鑑
時間面向
橫斷研究
縱貫研究:趨勢研究、世代研究、固定名單研究
分析單位
個人、機構、文本、政策、制度、歷史、物件、地方、影像
個人行為、態度\價值觀、認知
Examples
芬蘭的中小學教育制度有什麼值得澳門借鏡?what,
澳門的非高等教育制度有什麼嚴重弊端?教育改革應參考什麼原則?what
澳門留班率是全世界之冠,背後有什麼原因?why
澳門特區政府應否統一本地中小學的課程內容大綱?還是容許學校有自主性?judge and why
高留班率是否是學校競逐成為名校之工具?在這狀態下,學生是否是最大的輸家?為什麼?judge and why
澳門中學應否設立更多多元化的職業培訓課程?為什麼?judge and why
設立本澳高校聯考制度是否利多於弊?judge and why
政府應否干預留班率問題?為什麼?judge and why
政府應設立什麼統一制度或措施,以改善本澳的高留班率問題?judge and how
澳門的教育制度演變過程是怎樣?what
基礎教育應不應以精英主義為原則?基礎教育應否顧及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緩慢者?judge and why
討論「澳門目前的教育制度只會令本地人力資源競爭力低於其他地區」judge and how
「愉快學習」有什麼優點?這策略可以如何改善澳門的教育制度?what and how
澳門中學輟學生有什麼主要的共同經歷?是否由於一些學校政策引致?政府有什麼方法去改善輟學問題?why and judge and how
\\\\\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Sent: Tue, 10 Sep 2013 13:17:41 +0800 (CST)
Subject: R m, week 3, class discussion
R m, week 3, class discussion
Gp 1 and 2, oral presentation
And related groups Q and A
Ethical issues in research
Debates on the four cases, rubin, p.85-91
\\\\
Formation of research problems and arguments
make some background research first
Flowchart of research process, rubin, p.118.
研究計劃書的內容結構,rubin, p.119-140., p.649-662.
研究主題 # 研究問題
研究可行性
文獻回顧
圖書館
本地學術期刊,<理工學報>,<澳門研究>,澳門虛擬圖書館。
Google [教育,改革,論文,Tw, PDF]。
書籍,社會政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著名學者研究著作。
電子剪報,統計局數據資料。
理論,概念架構
E.g. 政治文化:
對公共事務及政治的認知及關心程度
對政治體系的評價和情感取向
對民主和政治參與的認知
政治效能感
探索
描述
解釋
評鑑
時間面向
橫斷研究
縱貫研究:趨勢研究、世代研究、固定名單研究
分析單位
個人、機構、文本、政策、制度、歷史、物件、地方、影像
個人行為、態度\價值觀、認知
Examples
芬蘭的中小學教育制度有什麼值得澳門借鏡?what,
澳門的非高等教育制度有什麼嚴重弊端?教育改革應參考什麼原則?what
澳門留班率是全世界之冠,背後有什麼原因?why
澳門特區政府應否統一本地中小學的課程內容大綱?還是容許學校有自主性?judge and why
高留班率是否是學校競逐成為名校之工具?在這狀態下,學生是否是最大的輸家?為什麼?judge and why
澳門中學應否設立更多多元化的職業培訓課程?為什麼?judge and why
設立本澳高校聯考制度是否利多於弊?judge and why
政府應否干預留班率問題?為什麼?judge and why
政府應設立什麼統一制度或措施,以改善本澳的高留班率問題?judge and how
澳門的教育制度演變過程是怎樣?what
基礎教育應不應以精英主義為原則?基礎教育應否顧及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緩慢者?judge and why
討論「澳門目前的教育制度只會令本地人力資源競爭力低於其他地區」judge and how
「愉快學習」有什麼優點?這策略可以如何改善澳門的教育制度?what and how
澳門中學輟學生有什麼主要的共同經歷?是否由於一些學校政策引致?政府有什麼方法去改善輟學問題?why and judge and how
\\\\\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2013年9月15日星期日
thesis samples - 民主化,探討,Tw, 論文,PDF - Google 搜尋
Sent: Mon, 16 Sep 2013 13:54:20 +0800 (CST)
Subject: 民主化,探討,Tw, 論文,PDF - Google 搜尋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client=safari&hl=zh-hant&ei=95U2UrCADIihiAfsvYCoDA&q=%E6%B0%91%E4%B8%BB%E5%8C%96%EF%BC%8C%E6%8E%A2%E8%A8%8E%EF%BC%8CTw%2C+%E8%AB%96%E6%96%87%EF%BC%8CPDF&oq=%E6%B0%91%E4%B8%BB%E5%8C%96%EF%BC%8C%E6%8E%A2%E8%A8%8E%EF%BC%8CTw%2C+%E8%AB%96%E6%96%87%EF%BC%8CPDF&gs_l=tablet-gws.12...1073778.1088943.0.1090873.26.26.0.0.0.0.218.3105.0j21j1.22.0....0...1c.1.26.tablet-gws..26.0.0.aPBf3Gon_o0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Subject: 民主化,探討,Tw, 論文,PDF - Google 搜尋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client=safari&hl=zh-hant&ei=95U2UrCADIihiAfsvYCoDA&q=%E6%B0%91%E4%B8%BB%E5%8C%96%EF%BC%8C%E6%8E%A2%E8%A8%8E%EF%BC%8CTw%2C+%E8%AB%96%E6%96%87%EF%BC%8CPDF&oq=%E6%B0%91%E4%B8%BB%E5%8C%96%EF%BC%8C%E6%8E%A2%E8%A8%8E%EF%BC%8CTw%2C+%E8%AB%96%E6%96%87%EF%BC%8CPDF&gs_l=tablet-gws.12...1073778.1088943.0.1090873.26.26.0.0.0.0.218.3105.0j21j1.22.0....0...1c.1.26.tablet-gws..26.0.0.aPBf3Gon_o0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thesis sample - gender tw
[PDF] 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 - 銘傳大學
ethesys.lib.mcu.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etd...pdf
2009年5月3日 ... The study on the current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Observation in ....
女性主義者認為,社會認知中的性別不平等觀念須由. 教育來改善之, ...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ethesys.lib.mcu.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etd...pdf
2009年5月3日 ... The study on the current Taiwa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Observation in ....
女性主義者認為,社會認知中的性別不平等觀念須由. 教育來改善之, ...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2013年9月12日星期四
2013年9月3日星期二
2013年9月2日星期一
R m , week 2 , class discussion
R m , week 2 , class discussion
什麼是因果關係?
第三變項
假關係
多牛羊-->嬰兒出生率高
區位謬誤
選民平均年齡較大的選區對阿甲的支持率,高於選民平均年齡較低的選區。
不能推論為,
年長人士比年輕人士更支持阿甲。
甲國比乙國更多國防軍事開支,
不能推論為,
甲國人民更好戰,更暴戾。
化約論
病態賭博的主要成因是賭徒的神經系統與分泌物多巴胺之特殊反應。
///
研究者倫理
自願參與
告知後同意
不傷害參與者
匿名性
保密性
如實報告研究發現
富爭議性的例子,rubin , p 85-91
醫療病房與臨終護理病房醫護人員的工作態度
電擊實驗
公廁與男同性戀者
中國女工,田野研究
///
問題形成
論文例子,tw
分組練習
From - Dr Sunny Chan 陳卓華博士
Cwchan@ipm.edu.mo
+853-66357631
+852-66514372
什麼是因果關係?
第三變項
假關係
多牛羊-->嬰兒出生率高
區位謬誤
選民平均年齡較大的選區對阿甲的支持率,高於選民平均年齡較低的選區。
不能推論為,
年長人士比年輕人士更支持阿甲。
甲國比乙國更多國防軍事開支,
不能推論為,
甲國人民更好戰,更暴戾。
化約論
病態賭博的主要成因是賭徒的神經系統與分泌物多巴胺之特殊反應。
///
研究者倫理
自願參與
告知後同意
不傷害參與者
匿名性
保密性
如實報告研究發現
富爭議性的例子,rubin , p 85-91
醫療病房與臨終護理病房醫護人員的工作態度
電擊實驗
公廁與男同性戀者
中國女工,田野研究
///
問題形成
論文例子,tw
分組練習
From - Dr Sunny Chan 陳卓華博士
Cwchan@ipm.edu.mo
+853-66357631
+852-66514372
field study -- qualitative research - 轉型時期中國女工的身份認同問題—潘毅《中國女工》- summary and comment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academia/social%20analysis/sa18.htm
轉型時期中國女工的身份認同問題——讀潘毅《中國女工》
高景柱
(《中國女工》一書英文版原名為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2005年由Duke University Press/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出版。中文版書名為《中國女工——新興打工階級的形成》,任焰譯,2007年由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內容摘要]:打工妹作為中國轉型時期出現的一個新生群體,其身份認同呈現出二元結構: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與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打工妹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根源在於中國的戶籍制度及當今社會的性別歧視;這種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危害在於侵害平等原則及導致打工妹權利的缺失,為此改革戶籍制度、實現性別平等就成為一種必然的期待。
[關鍵詞]:打工妹,身份認同,戶籍制度,性別歧視
上個時期80年代,伴隨著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跨國資本開始大量進入中國。此時國家放鬆對人口的控制,大量非城市人口走出農村進入城市打工,變成了打工仔或打工妹。關於這群打工群體的生存狀態已有很多研究,有的側重於女工的來源地以及來自不同地區的工人「幫派」之間的衝突,另一些以女工要比男工承受更多苦難的假設而將矛頭直指性別差異,有的探討工人的自卑意識和樹立身份認同的努力等。[1](P117)香港科技大學潘毅(Ngai Pun)的《中國女工——新興打工階級的呼喚》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不同的研究視角。作者通過從1995年秋至1996年上半年在深圳的一家港資工廠——作者命名為「流星廠」的近八個月的田野調查,與女工一起生活和工作,為我們展現了當代中國女工的生存現狀及對其的思考。作者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在中國追求現代性和全球化的變革時期,個體的社會地位與階級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國家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係的混合體到底對個體提出了怎樣的要求?而且,將會出現怎樣的新主體/新身份認同,以及新的權力——抗爭關係?」[2](P10)全書共分為「國家與資本:中國新興打工階級的形成與解體、背井離鄉:農村女性的掙扎、社會性身體:規訓與抗爭的藝術、當上打工妹:身份認同與差異政治、性與性別的想像、工廠裡的尖叫夢魘與叛離、開創一種抗爭的次文體」等七章,此書英文版一出版就獲得學界好評,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界的「米爾斯獎」(C. Wright Mills)。
對《中國女工》一書我較感興趣的地方是作者對打工妹身份認同的研究,作者主要考察了打工妹的「階級身份認同」和「性別身份認同」。本文打算在作者研究的基礎上探討打工妹的身份認同問題,考察打工妹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和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這種二元結構,並考察這種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根源所在及其危害性,最後提出避免這種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一些期待。
一、打工妹身份認同的二元結構
作者在《中國女工》一書的導言中提出了打工妹的身認同問題:「當年輕女性進入一套特殊的生產關係、經歷無產階級化,以及異化過程的時候,打工妹這種新的社會身份認同是如何在這些農村女性的身體上被建構和確定下來的?」[2](P32)打工意味著為老闆工作,意味著由個體變成勞動主體的過程,也就是說當農村女性從農村走進城市工廠的時候,已意味著她們身份的轉變,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從事農業勞動轉變為從事工業勞動,但是這些打工妹自身如何看待她們實際工作地位的變化呢?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認同問題的呢?
1、打工妹的階級身份認同
所謂身份認同,是指個人對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與「身份認同」這一概念有三個相關問題:「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我到何處去?」。關於打工妹的階級身份認同,作者重新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觀念。馬克思曾對階級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分類,一種是自在階級,另一種是自為階級。所謂自在階級是指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出現的大量的勞動者,他們的階級角色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所確定的,而自為階級是指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客觀上勞動者對自身所處的階級地位有明確的認識,並確立了自己的階級意識和歷史使命。湯普森在《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一書中認為,工人階級的出現是1890年——1932年工人的階級經歷的產物,工人階級的形成離不開階級經歷,階級是「當一批人從共同的經歷中得出結論,感到並明確說出他們之間有共同利益、他們的利益與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對立)時,階級就產生了。」[3](P1)湯普森同時認為階級鬥爭可以脫離階級而存在。作者並不以為然,認為沒有階級鬥爭並不意味著沒有階級意識和階級,對於當代中國來說,「如果說毛澤東的革命思想在中國醞釀了一種『階級鬥爭』的話語的話,那麼,就是鄧小平所發動的改革宣佈了這種話語的『死亡』,並代之以一種『現代性』話語,承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2](P45)雖然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階級鬥爭觀念從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中消失,階級分析觀念已經退出了話語分析的範疇,但這並不意味著當伴隨中國走向現代性的時候,階級分析已經過時。相反,「如果說,中國的底層階級曾經被來自統治階級的主導話語傷害過,那麼,在全球資本主義與中國現代性工程的交匯處出現的新型主體——打工妹,則正在翹首盼望著『階級分析』的歸來。」[2](P18)作者認為當我們用階級分析的觀點來看待打工妹的時候,打工階級在中國已經形成,但是始於社會底層的打工階級的形成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打工階級的形成過程也是其解體的過程。打工妹的階級身份認同是非常模糊的,當我們詢問「農民工是工人還是農民」的時候,這個問題對打工妹同樣適用,她們是工人還是農民?這就關涉到身份認同的第一個問題「我是誰?」如果她們是農民,她們應該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但是她們現在卻背井離鄉在工廠工作;如果她們是工人,她們能與城市人享有同樣的福利嗎?她們能永遠在城市裡居住嗎?事實情況不能,打工妹是城市裡的匆匆過客,到了一定的年齡不得不離開城市而回到農村結婚,轉而承擔母親的角色。在當今中國,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並不決定個人的身份地位,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份地位與其他因素有關。打工妹的階級身份認同是模糊的,沒有意識到自己屬於打工階級,同時她們的身份認同是錯位的,這一切源於什麼呢?下文將對此進行分析。
2、打工妹的性別身份認同
與打工妹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相比,她們的性別身份認同是非常清晰的。農村女性外出打工,其被稱為「打工妹」,打工妹意味著一種比較低的社會身份地位,同時她們還被稱為「妹」,「妹」意味著這個勞動主體在特定情況下的性別身份,「『妹』意味著年輕的女孩兒,它不僅標示出性別,而且還表明婚姻狀況:與『姐』相比,『妹』意味著單身、未婚而且比較年輕。因此『妹』通常意指較低的社會地位。因此,『打工妹』代表的是一種深嵌於資本主義勞動關係與性別關係之中的次等勞動身份認同」。[2](P173)打工妹意味著溫順、軟弱和易於管理;打工妹意味著她們是遭人歧視的對象,比如作者描述了工廠裡對女性的歧視語言,比如「鄉下妹,除了種田什麼都不懂!鄉下妹,懂點規矩,文明點兒!鄉下妹就是鄉下妹,粗手粗腳!鄉下妹根本就沒法教,又蠢又笨!」[2](P183)打工妹還意味著她們的勞動是廉價的,改革開放後大量外資如潮水般地湧入中國,中國轉而成為一個「世界工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由女性承擔的。打工妹自身承受「來自國家社會主義、跨國資本,以及家庭父權制的三重壓迫,這三者聯手創造出一種以階級/性別,以及城鄉差別為基礎的特殊勞動剝削形式。」[2](P5)從以上可以看出,打工妹是溫順、服從、廉價的代名詞,而打工妹自身也有著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這種身份認同「反而會給女性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或矛盾的心理體驗,而不是健康快樂的心理體驗。例如自卑、邊緣、不自信、厭棄自身的女性性別、無奈、放棄、自足,嚮往、高估而不是歧視男性特徵和性別身份」。[4](P158)本文將打工妹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和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稱為打工妹身份認同的二元結構,那麼這種身份認同的二元結構的根源何在?
二、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根源
打工妹作為轉型中國社會新出現的一種群體,她們身份認同的二元結構的根源主要在於當今中國的戶籍制度和社會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其中她們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與戶籍制度密切相關,而她們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與性別歧視有關。
1、戶籍制度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為加強對人口的控制,於1958年正式建立戶籍制度,並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以法律的形式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戶籍制度不僅決定了一個人的居住地,而且還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身份,比如工作地點、福利、住房等。上文本文所說的在當今中國,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並不決定個人的身份地位,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份地位與其他因素有關,這個其他因素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戶籍。從1950年代至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戶籍制度被區分為「城市常住居民戶口」和「農村常住居民戶口」,造成了人為的城鄉二元分割。「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是與生俱來的,它不是由生物學屬性,而是由其所處位置——即其出生地的地區(農村或者城鎮)——決定的。」[2](P180)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出生地就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伴隨著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大量外資開始進入中國,國家開始允許農民進城打工,以滿足本土企業和外資對大量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但是國家並沒有完全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農民外出打工必須持有身份證、務工證、暫住證,女性還要持有未婚證,否則會被以「三無人員」遣返回家,在2003年孫志剛案件發生以前「三無人員」還會被收容所強制收留後遣返回家,同時城市管理者還以各種名目對農民工收取各種費用。打工妹外出打工,雖然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她們卻不能享受城市的福利待遇,相反她們還被當作「盲流」而受人歧視。「事實上,城市不允許新興打工階級在它的土地上生根。更糟糕的是,戶籍制度與勞動力控制機制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權力形態,建構出農民工模糊的身份認同,從而既深化又同時掩蓋了對她(他)們的剝削。」[2](P71)實際上,這是非常矛盾的,國家一方面允許農村人口外出打工,促成了打工階級的形成,另一方面又採取戶籍制度促使了打工階級的瓦解,可以說,「農民/工人身份認同的模糊化,或者說新興打工階級的弱勢地位,是社會主義國家壓搾農村勞動力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奇特現象。」[2](P71)戶籍制度的存在可以強制打工妹在工廠勞動,「戶口制度已被證明是為工廠管理者提供便利的一項工具。即使開工不足和不付給工人工資,工廠也能夠採取扣押工人身份證的做法,使得工人不能輕易地離開工廠。」[1](P133)可以說,戶籍制度的存在既促使又瓦解了新興打工階級的形成,打工妹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與戶籍制度的存在密切相關。
2、性別歧視
打工妹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與當下的性別歧視存有關聯。中國社會自古以來主張女性的「三從四德」,主張「男主外,女主內」,古代的貞節牌坊是女性的血淚史。雖然新中國成立以後主張解放婦女,實現男女平等,但是50多年過去了,這個目標遠未實現,婦女無論在就業、陞遷、社會參與等方面都深受歧視,儼然一個「二等公民」。
作者列舉了她在工廠中觀察到的性別歧視。流星廠是一家港資工廠,有500多名工人,其中女性占75%以上,為什麼僱傭這麼多女工?難道她們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非常高?事實情況是資方認為女性溫順、易於管理、易於接受低工資,也就是說女性的性別特徵決定了她們更適合在該廠工作。性別不平等在該廠是非常普遍的。雖然該廠75%以上的員工是女性,但是該廠的總經理是男性,4名經理中有2名是男性,電子工程師、電子技術員、廠長、主管等主要的管理人員幾乎全部都是男性,而基本的操作員、質檢員幾乎都是女性。該廠這樣的勞動分工與社會中的性別歧視是一致的,一般人認為男性適合做經理,而女性適合做秘書;有家庭主婦,而無家庭主男;男性做醫生,而女性做護士,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說打工妹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與性別歧視是密切相關的。
三、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危害
打工妹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與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是一種正常現象嗎?本文認為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與現代社會是不像適應的,它對現代社會的最大危害是侵害了平等原則以及導致打工妹權利的缺失。
1、侵害平等原則
現代社會是一個平等社會,人們對平等的追求已經達成了共識,今天已無人稱特權社會是可欲的,已沒有人再為奴隸制度進行辯護。雖然人們對平等的理解存有很多分歧,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追求機會平等。當今學界關於平等理論的討論是在認同機會平等的前提下來討論各種平等觀,比如資源平等(羅納德·德沃金)、能力平等(阿瑪蒂亞·森)、福利的機遇平等(理查德·阿內遜)等。德沃金認為應該排除運氣、天賦等偶然因素對人生的影響,個人只應對自己選擇的事情負責。現在我們從這種平等觀點出發來探討戶籍制度與性別歧視問題。
其一、就戶籍制度而言,在當今中國,一個人的出生地就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與社會地位。比如一個人出生在農村,他就擁有了農村戶口,就意味著與城市中的各種社會福利無緣;反之他就擁有城市戶口,就理所當然地享有各種社會福利。這公平嗎?顯然這違反基本的公平原則,一個人出生在城市還是農村,是個人無法選擇的。這些偶然因素不應該決定一個人以後的人生道路,否則就有違機會平等原則。在公民機會平等的權利都不能保證的情況下,經濟效率和社會發展必然受到影響,必然促使特權觀念的形成。
其二、就性別歧視而言,打工妹的性別決定了她們以後將面臨很多不公平的競爭,將喪失很多機會。如果說農村戶口的擁有者與城市戶口的擁有者相比,意味著「二等公民」,那麼農村戶口擁有者之內的打工妹與男性農村戶口的擁有者相比就是「二等公民中的二等公民」。
2、打工妹權利的缺失
在當今戶籍制度存在的情況下,打工妹一般4-5後要離開城市,她們雖然為城市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歲月,而她們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資——有時工資還被拖欠,以及一個受到傷害的身體——化學品中毒、火災還有加班是打工妹面臨的主要威脅。作者描述了一個名叫阿英的女子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每晚發出尖叫的例子,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打工妹身心受到的摧殘。與打工妹微薄的工資和低劣的生活條件相比,有些人卻能不勞而獲。作者描述了流星廠所在的清河村村民的收入狀況,「在清河村,每年的人均分紅收入大約為15000-20000元。……當地的一個村幹部很自豪地對我說:『現在每家每戶的收入幾乎是從前的十倍,現在的村民什麼都不要做,只要等著年底分紅就行了。而且,每家都可以從土地上騰出手來了,還可以做生意』。」[2](P55)而打工妹當時的月工資才300元左右,即使這點微薄的工資有時也是以每天工作12小時為代價的。顯然上述情況違背了當今社會所主張的「按勞分配」原則。同時就性別歧視而言,它也使打工妹的權利得不到保護,使全人類1/2的人口生活在歧視的陰影下,使打工妹成為「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
四、戶籍制度的改革與性別平等的期待
為消除打工妹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危害即侵害平等原則和導致打工妹的缺失,本文認為應從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根源著手,即改革戶籍制度和實現性別平等。
1、改革戶籍制度
雖然億萬農民離開土地從事非農經濟活動成為活生生的現實,但是「由於戶籍制度的改革滯後於整個社會的改革,使得戶籍身份仍然是農民獲得城市永久移民並使妻兒也成為城市居民的羈絆。……在現存的社會條件下的中國農民,無論你所從事的職業性質如何,由於戶籍制度所賦予的先天農民身份,都將在你所從事的現有的職業之前冠以『農民』二字。」[5](P173)比如農民工(農民工的後代還被稱為「農民工子弟」,他們的後代所上的學校被稱為「打工子弟學校」)和農民企業家等,這種稱呼本身就是一種歧視。現存的戶籍制度人為地把公民分為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人為地造成城鄉二元分割結構。在現行制度下,戶籍制度與一個人的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養老保險等是高度相關的,也就是說戶籍制度承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資源配置功能[6](P123)。即使打工妹與城市居民同在一個單位工作,也不能和城市居民的正式工一樣累計工齡,沒有晉陞的希望,享受不到公費醫療、退休待遇、失業保險和住房的分配等各種社會福利。
戶籍制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雖然確實在穩定社會秩序和調整城鄉居民利益格局的過程中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實行市場經濟的今天,當我國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市場已經基本實現市場化的時候,勞動力市場卻仍然囿於傳統戶籍制度的藩籬,阻礙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阻礙了城市化進程,最終阻礙了公民平等權利的實現,因此戶籍制度的改革已成為必然。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最終方向是恢復1954年我國憲法曾經規定的公民享有的遷徙自由權利。遷徙自由是現代國家公民權利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政府簽署加入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對此已有明確的規定。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公民遷徙自由,是保障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2、性別平等的期待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使婦女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但是在家庭、經濟、政治、教育、就業等方面仍然存在著性別歧視,性別平等仍然是我們的一種期待。性別平等意味著不論男性還是女性,均能自由發展個人能力及做出各種選擇,而不因性別差異受到歧視性對待。男性和女性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差異是客觀事實,但是這些差異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機會、教育等獲取方面應該受到歧視。實現性別平等意味著應該消除性別差異這一偶然因素對人生的影響,意味著應該縮小乃至消除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機會、教育等方面的歧視性待遇。
雖然我國在法律上規定了女性與男性享有同等的權利,但是這僅僅停留在文本上,在現實生活中女性的一些權利並未落實。我們應該從政策上落實男女平等這一基本國策,減少以至消除社會中的性別不平等現象,保障女性各方面的基本權利。對於打工妹來說,就是要消除其身上「二等公民中的二等公民」這一歧視性現象,真正落實其各項公民權,給她們以國民待遇。
參考文獻:
[1]陳佩華,「生存的文化——通過私人信件透視外來工人的生活」,載《清華社會學評論》(2002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2]潘毅著《中國女工——新興打工階級的呼喚》[M],任焰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版。
[3][英] E·P·湯普森著《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前言),錢乘旦等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
[4]孟憲范主編《轉型社會中的中國婦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5]李小江等主編《平等與發展》,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版。
[6]陳映芳,「『農民工』:制度安排與身份認同」,載《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
國際邊緣>新銳文化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轉型時期中國女工的身份認同問題——讀潘毅《中國女工》
高景柱
(《中國女工》一書英文版原名為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2005年由Duke University Press/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出版。中文版書名為《中國女工——新興打工階級的形成》,任焰譯,2007年由香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內容摘要]:打工妹作為中國轉型時期出現的一個新生群體,其身份認同呈現出二元結構: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與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打工妹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根源在於中國的戶籍制度及當今社會的性別歧視;這種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危害在於侵害平等原則及導致打工妹權利的缺失,為此改革戶籍制度、實現性別平等就成為一種必然的期待。
[關鍵詞]:打工妹,身份認同,戶籍制度,性別歧視
上個時期80年代,伴隨著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跨國資本開始大量進入中國。此時國家放鬆對人口的控制,大量非城市人口走出農村進入城市打工,變成了打工仔或打工妹。關於這群打工群體的生存狀態已有很多研究,有的側重於女工的來源地以及來自不同地區的工人「幫派」之間的衝突,另一些以女工要比男工承受更多苦難的假設而將矛頭直指性別差異,有的探討工人的自卑意識和樹立身份認同的努力等。[1](P117)香港科技大學潘毅(Ngai Pun)的《中國女工——新興打工階級的呼喚》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不同的研究視角。作者通過從1995年秋至1996年上半年在深圳的一家港資工廠——作者命名為「流星廠」的近八個月的田野調查,與女工一起生活和工作,為我們展現了當代中國女工的生存現狀及對其的思考。作者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在中國追求現代性和全球化的變革時期,個體的社會地位與階級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國家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係的混合體到底對個體提出了怎樣的要求?而且,將會出現怎樣的新主體/新身份認同,以及新的權力——抗爭關係?」[2](P10)全書共分為「國家與資本:中國新興打工階級的形成與解體、背井離鄉:農村女性的掙扎、社會性身體:規訓與抗爭的藝術、當上打工妹:身份認同與差異政治、性與性別的想像、工廠裡的尖叫夢魘與叛離、開創一種抗爭的次文體」等七章,此書英文版一出版就獲得學界好評,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界的「米爾斯獎」(C. Wright Mills)。
對《中國女工》一書我較感興趣的地方是作者對打工妹身份認同的研究,作者主要考察了打工妹的「階級身份認同」和「性別身份認同」。本文打算在作者研究的基礎上探討打工妹的身份認同問題,考察打工妹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和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這種二元結構,並考察這種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根源所在及其危害性,最後提出避免這種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一些期待。
一、打工妹身份認同的二元結構
作者在《中國女工》一書的導言中提出了打工妹的身認同問題:「當年輕女性進入一套特殊的生產關係、經歷無產階級化,以及異化過程的時候,打工妹這種新的社會身份認同是如何在這些農村女性的身體上被建構和確定下來的?」[2](P32)打工意味著為老闆工作,意味著由個體變成勞動主體的過程,也就是說當農村女性從農村走進城市工廠的時候,已意味著她們身份的轉變,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從事農業勞動轉變為從事工業勞動,但是這些打工妹自身如何看待她們實際工作地位的變化呢?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認同問題的呢?
1、打工妹的階級身份認同
所謂身份認同,是指個人對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與「身份認同」這一概念有三個相關問題:「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我到何處去?」。關於打工妹的階級身份認同,作者重新探討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觀念。馬克思曾對階級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分類,一種是自在階級,另一種是自為階級。所謂自在階級是指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出現的大量的勞動者,他們的階級角色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所確定的,而自為階級是指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客觀上勞動者對自身所處的階級地位有明確的認識,並確立了自己的階級意識和歷史使命。湯普森在《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一書中認為,工人階級的出現是1890年——1932年工人的階級經歷的產物,工人階級的形成離不開階級經歷,階級是「當一批人從共同的經歷中得出結論,感到並明確說出他們之間有共同利益、他們的利益與其他人不同(而且常常對立)時,階級就產生了。」[3](P1)湯普森同時認為階級鬥爭可以脫離階級而存在。作者並不以為然,認為沒有階級鬥爭並不意味著沒有階級意識和階級,對於當代中國來說,「如果說毛澤東的革命思想在中國醞釀了一種『階級鬥爭』的話語的話,那麼,就是鄧小平所發動的改革宣佈了這種話語的『死亡』,並代之以一種『現代性』話語,承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2](P45)雖然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階級鬥爭觀念從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中消失,階級分析觀念已經退出了話語分析的範疇,但這並不意味著當伴隨中國走向現代性的時候,階級分析已經過時。相反,「如果說,中國的底層階級曾經被來自統治階級的主導話語傷害過,那麼,在全球資本主義與中國現代性工程的交匯處出現的新型主體——打工妹,則正在翹首盼望著『階級分析』的歸來。」[2](P18)作者認為當我們用階級分析的觀點來看待打工妹的時候,打工階級在中國已經形成,但是始於社會底層的打工階級的形成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打工階級的形成過程也是其解體的過程。打工妹的階級身份認同是非常模糊的,當我們詢問「農民工是工人還是農民」的時候,這個問題對打工妹同樣適用,她們是工人還是農民?這就關涉到身份認同的第一個問題「我是誰?」如果她們是農民,她們應該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但是她們現在卻背井離鄉在工廠工作;如果她們是工人,她們能與城市人享有同樣的福利嗎?她們能永遠在城市裡居住嗎?事實情況不能,打工妹是城市裡的匆匆過客,到了一定的年齡不得不離開城市而回到農村結婚,轉而承擔母親的角色。在當今中國,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並不決定個人的身份地位,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份地位與其他因素有關。打工妹的階級身份認同是模糊的,沒有意識到自己屬於打工階級,同時她們的身份認同是錯位的,這一切源於什麼呢?下文將對此進行分析。
2、打工妹的性別身份認同
與打工妹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相比,她們的性別身份認同是非常清晰的。農村女性外出打工,其被稱為「打工妹」,打工妹意味著一種比較低的社會身份地位,同時她們還被稱為「妹」,「妹」意味著這個勞動主體在特定情況下的性別身份,「『妹』意味著年輕的女孩兒,它不僅標示出性別,而且還表明婚姻狀況:與『姐』相比,『妹』意味著單身、未婚而且比較年輕。因此『妹』通常意指較低的社會地位。因此,『打工妹』代表的是一種深嵌於資本主義勞動關係與性別關係之中的次等勞動身份認同」。[2](P173)打工妹意味著溫順、軟弱和易於管理;打工妹意味著她們是遭人歧視的對象,比如作者描述了工廠裡對女性的歧視語言,比如「鄉下妹,除了種田什麼都不懂!鄉下妹,懂點規矩,文明點兒!鄉下妹就是鄉下妹,粗手粗腳!鄉下妹根本就沒法教,又蠢又笨!」[2](P183)打工妹還意味著她們的勞動是廉價的,改革開放後大量外資如潮水般地湧入中國,中國轉而成為一個「世界工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由女性承擔的。打工妹自身承受「來自國家社會主義、跨國資本,以及家庭父權制的三重壓迫,這三者聯手創造出一種以階級/性別,以及城鄉差別為基礎的特殊勞動剝削形式。」[2](P5)從以上可以看出,打工妹是溫順、服從、廉價的代名詞,而打工妹自身也有著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這種身份認同「反而會給女性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或矛盾的心理體驗,而不是健康快樂的心理體驗。例如自卑、邊緣、不自信、厭棄自身的女性性別、無奈、放棄、自足,嚮往、高估而不是歧視男性特徵和性別身份」。[4](P158)本文將打工妹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和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稱為打工妹身份認同的二元結構,那麼這種身份認同的二元結構的根源何在?
二、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根源
打工妹作為轉型中國社會新出現的一種群體,她們身份認同的二元結構的根源主要在於當今中國的戶籍制度和社會中存在的性別歧視,其中她們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與戶籍制度密切相關,而她們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與性別歧視有關。
1、戶籍制度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為加強對人口的控制,於1958年正式建立戶籍制度,並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以法律的形式限制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戶籍制度不僅決定了一個人的居住地,而且還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身份,比如工作地點、福利、住房等。上文本文所說的在當今中國,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並不決定個人的身份地位,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份地位與其他因素有關,這個其他因素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戶籍。從1950年代至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戶籍制度被區分為「城市常住居民戶口」和「農村常住居民戶口」,造成了人為的城鄉二元分割。「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是與生俱來的,它不是由生物學屬性,而是由其所處位置——即其出生地的地區(農村或者城鎮)——決定的。」[2](P180)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出生地就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伴隨著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大量外資開始進入中國,國家開始允許農民進城打工,以滿足本土企業和外資對大量廉價勞動力的需求。但是國家並沒有完全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農民外出打工必須持有身份證、務工證、暫住證,女性還要持有未婚證,否則會被以「三無人員」遣返回家,在2003年孫志剛案件發生以前「三無人員」還會被收容所強制收留後遣返回家,同時城市管理者還以各種名目對農民工收取各種費用。打工妹外出打工,雖然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她們卻不能享受城市的福利待遇,相反她們還被當作「盲流」而受人歧視。「事實上,城市不允許新興打工階級在它的土地上生根。更糟糕的是,戶籍制度與勞動力控制機制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權力形態,建構出農民工模糊的身份認同,從而既深化又同時掩蓋了對她(他)們的剝削。」[2](P71)實際上,這是非常矛盾的,國家一方面允許農村人口外出打工,促成了打工階級的形成,另一方面又採取戶籍制度促使了打工階級的瓦解,可以說,「農民/工人身份認同的模糊化,或者說新興打工階級的弱勢地位,是社會主義國家壓搾農村勞動力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奇特現象。」[2](P71)戶籍制度的存在可以強制打工妹在工廠勞動,「戶口制度已被證明是為工廠管理者提供便利的一項工具。即使開工不足和不付給工人工資,工廠也能夠採取扣押工人身份證的做法,使得工人不能輕易地離開工廠。」[1](P133)可以說,戶籍制度的存在既促使又瓦解了新興打工階級的形成,打工妹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與戶籍制度的存在密切相關。
2、性別歧視
打工妹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與當下的性別歧視存有關聯。中國社會自古以來主張女性的「三從四德」,主張「男主外,女主內」,古代的貞節牌坊是女性的血淚史。雖然新中國成立以後主張解放婦女,實現男女平等,但是50多年過去了,這個目標遠未實現,婦女無論在就業、陞遷、社會參與等方面都深受歧視,儼然一個「二等公民」。
作者列舉了她在工廠中觀察到的性別歧視。流星廠是一家港資工廠,有500多名工人,其中女性占75%以上,為什麼僱傭這麼多女工?難道她們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非常高?事實情況是資方認為女性溫順、易於管理、易於接受低工資,也就是說女性的性別特徵決定了她們更適合在該廠工作。性別不平等在該廠是非常普遍的。雖然該廠75%以上的員工是女性,但是該廠的總經理是男性,4名經理中有2名是男性,電子工程師、電子技術員、廠長、主管等主要的管理人員幾乎全部都是男性,而基本的操作員、質檢員幾乎都是女性。該廠這樣的勞動分工與社會中的性別歧視是一致的,一般人認為男性適合做經理,而女性適合做秘書;有家庭主婦,而無家庭主男;男性做醫生,而女性做護士,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說打工妹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與性別歧視是密切相關的。
三、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危害
打工妹模糊的階級身份認同與清晰的性別身份認同是一種正常現象嗎?本文認為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與現代社會是不像適應的,它對現代社會的最大危害是侵害了平等原則以及導致打工妹權利的缺失。
1、侵害平等原則
現代社會是一個平等社會,人們對平等的追求已經達成了共識,今天已無人稱特權社會是可欲的,已沒有人再為奴隸制度進行辯護。雖然人們對平等的理解存有很多分歧,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追求機會平等。當今學界關於平等理論的討論是在認同機會平等的前提下來討論各種平等觀,比如資源平等(羅納德·德沃金)、能力平等(阿瑪蒂亞·森)、福利的機遇平等(理查德·阿內遜)等。德沃金認為應該排除運氣、天賦等偶然因素對人生的影響,個人只應對自己選擇的事情負責。現在我們從這種平等觀點出發來探討戶籍制度與性別歧視問題。
其一、就戶籍制度而言,在當今中國,一個人的出生地就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與社會地位。比如一個人出生在農村,他就擁有了農村戶口,就意味著與城市中的各種社會福利無緣;反之他就擁有城市戶口,就理所當然地享有各種社會福利。這公平嗎?顯然這違反基本的公平原則,一個人出生在城市還是農村,是個人無法選擇的。這些偶然因素不應該決定一個人以後的人生道路,否則就有違機會平等原則。在公民機會平等的權利都不能保證的情況下,經濟效率和社會發展必然受到影響,必然促使特權觀念的形成。
其二、就性別歧視而言,打工妹的性別決定了她們以後將面臨很多不公平的競爭,將喪失很多機會。如果說農村戶口的擁有者與城市戶口的擁有者相比,意味著「二等公民」,那麼農村戶口擁有者之內的打工妹與男性農村戶口的擁有者相比就是「二等公民中的二等公民」。
2、打工妹權利的缺失
在當今戶籍制度存在的情況下,打工妹一般4-5後要離開城市,她們雖然為城市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歲月,而她們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資——有時工資還被拖欠,以及一個受到傷害的身體——化學品中毒、火災還有加班是打工妹面臨的主要威脅。作者描述了一個名叫阿英的女子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每晚發出尖叫的例子,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打工妹身心受到的摧殘。與打工妹微薄的工資和低劣的生活條件相比,有些人卻能不勞而獲。作者描述了流星廠所在的清河村村民的收入狀況,「在清河村,每年的人均分紅收入大約為15000-20000元。……當地的一個村幹部很自豪地對我說:『現在每家每戶的收入幾乎是從前的十倍,現在的村民什麼都不要做,只要等著年底分紅就行了。而且,每家都可以從土地上騰出手來了,還可以做生意』。」[2](P55)而打工妹當時的月工資才300元左右,即使這點微薄的工資有時也是以每天工作12小時為代價的。顯然上述情況違背了當今社會所主張的「按勞分配」原則。同時就性別歧視而言,它也使打工妹的權利得不到保護,使全人類1/2的人口生活在歧視的陰影下,使打工妹成為「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
四、戶籍制度的改革與性別平等的期待
為消除打工妹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危害即侵害平等原則和導致打工妹的缺失,本文認為應從身份認同二元結構的根源著手,即改革戶籍制度和實現性別平等。
1、改革戶籍制度
雖然億萬農民離開土地從事非農經濟活動成為活生生的現實,但是「由於戶籍制度的改革滯後於整個社會的改革,使得戶籍身份仍然是農民獲得城市永久移民並使妻兒也成為城市居民的羈絆。……在現存的社會條件下的中國農民,無論你所從事的職業性質如何,由於戶籍制度所賦予的先天農民身份,都將在你所從事的現有的職業之前冠以『農民』二字。」[5](P173)比如農民工(農民工的後代還被稱為「農民工子弟」,他們的後代所上的學校被稱為「打工子弟學校」)和農民企業家等,這種稱呼本身就是一種歧視。現存的戶籍制度人為地把公民分為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人為地造成城鄉二元分割結構。在現行制度下,戶籍制度與一個人的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養老保險等是高度相關的,也就是說戶籍制度承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資源配置功能[6](P123)。即使打工妹與城市居民同在一個單位工作,也不能和城市居民的正式工一樣累計工齡,沒有晉陞的希望,享受不到公費醫療、退休待遇、失業保險和住房的分配等各種社會福利。
戶籍制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雖然確實在穩定社會秩序和調整城鄉居民利益格局的過程中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實行市場經濟的今天,當我國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市場已經基本實現市場化的時候,勞動力市場卻仍然囿於傳統戶籍制度的藩籬,阻礙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阻礙了城市化進程,最終阻礙了公民平等權利的實現,因此戶籍制度的改革已成為必然。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最終方向是恢復1954年我國憲法曾經規定的公民享有的遷徙自由權利。遷徙自由是現代國家公民權利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政府簽署加入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對此已有明確的規定。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公民遷徙自由,是保障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2、性別平等的期待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使婦女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但是在家庭、經濟、政治、教育、就業等方面仍然存在著性別歧視,性別平等仍然是我們的一種期待。性別平等意味著不論男性還是女性,均能自由發展個人能力及做出各種選擇,而不因性別差異受到歧視性對待。男性和女性在心理、生理等方面存在差異是客觀事實,但是這些差異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機會、教育等獲取方面應該受到歧視。實現性別平等意味著應該消除性別差異這一偶然因素對人生的影響,意味著應該縮小乃至消除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機會、教育等方面的歧視性待遇。
雖然我國在法律上規定了女性與男性享有同等的權利,但是這僅僅停留在文本上,在現實生活中女性的一些權利並未落實。我們應該從政策上落實男女平等這一基本國策,減少以至消除社會中的性別不平等現象,保障女性各方面的基本權利。對於打工妹來說,就是要消除其身上「二等公民中的二等公民」這一歧視性現象,真正落實其各項公民權,給她們以國民待遇。
參考文獻:
[1]陳佩華,「生存的文化——通過私人信件透視外來工人的生活」,載《清華社會學評論》(2002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2]潘毅著《中國女工——新興打工階級的呼喚》[M],任焰譯,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版。
[3][英] E·P·湯普森著《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前言),錢乘旦等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版。
[4]孟憲范主編《轉型社會中的中國婦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5]李小江等主編《平等與發展》,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版。
[6]陳映芳,「『農民工』:制度安排與身份認同」,載《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
國際邊緣>新銳文化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Fwd: Research methods- week 1- class discussion
Sent: Tue, 27 Aug 2013
Research methods- Week 1- Class discussion
什麼是科學化的社會研究方法?和自然科學研究有何不同?
「客觀證據為基礎」是什麼意思?
你是否贊成下列句子?為什麼?
「希望生養多少個孩子,純粹是父母的個人喜好決定,和社會因素沒有關係。」
「隨著近年經濟起飛,澳門人的生活滿足感或快樂指數應該也是伴隨上升的。」
「賭客每次穿紅色衣服,都很有信心嬴錢。」
抽樣方法有什麼重要性?
「沒有代表性的觀察」是什麼意思?
電視台觀眾電話投票表決是否有代表性?
質性研究和量性研究有什麼主要不同?
社會科學之研究過程的主要步驟是什麼?
變項,自變項,依變項,因果關係 ?
Deduction 演繹 vs 歸納 induction ?
機率。vs 。決定論 ?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Research methods- Week 1- Class discussion
什麼是科學化的社會研究方法?和自然科學研究有何不同?
「客觀證據為基礎」是什麼意思?
你是否贊成下列句子?為什麼?
「希望生養多少個孩子,純粹是父母的個人喜好決定,和社會因素沒有關係。」
「隨著近年經濟起飛,澳門人的生活滿足感或快樂指數應該也是伴隨上升的。」
「賭客每次穿紅色衣服,都很有信心嬴錢。」
抽樣方法有什麼重要性?
「沒有代表性的觀察」是什麼意思?
電視台觀眾電話投票表決是否有代表性?
質性研究和量性研究有什麼主要不同?
社會科學之研究過程的主要步驟是什麼?
變項,自變項,依變項,因果關係 ?
Deduction 演繹 vs 歸納 induction ?
機率。vs 。決定論 ?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sample thesis - tw - 高雄縣大樹鄉發展鄉村旅遊之研究
[PDF]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etd...pdf
由 吳濟華 著作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高雄縣大樹鄉發展鄉村旅遊之研究. 研究生:王宏榮撰. 指導教授:吳濟華博士、鄭博文博士.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etd.lib.nsysu.edu.tw/ETD-db/ETD-search/getfile?URN=etd...pdf
由 吳濟華 著作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高雄縣大樹鄉發展鄉村旅遊之研究. 研究生:王宏榮撰. 指導教授:吳濟華博士、鄭博文博士.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sample of thesis - tw- 兩岸經貿關係之外部性問題與政府角色
[PDF]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 圖書館首頁- 國立東華大學
etd.lib.ndhu.edu.tw/theses/available/etd.../etd-0719105-094342.pdf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高長博士. 兩岸經貿關係之外部性問題與政府角色. The role of Taiwan government played and the external ...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 圖書館首頁- 國立東華大學
etd.lib.ndhu.edu.tw/theses/available/etd.../etd-0719105-094342.pdf
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高長博士. 兩岸經貿關係之外部性問題與政府角色. The role of Taiwan government played and the external ...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