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科學及研究中的哲學與理論
學習重點
意識型態
甚麼才是真正的真實 ?
典範
實證主義、解析主義、批評社會科學
理論
理論的要素
兩個邏輯體系
演繹法、歸納法
決定論、機率及因果論
量性與質性的研究方法
//
意識型態
意識型態 : 是價值與信念的封閉體系,而體系形塑了其信仰者的認知與行為。
不論你的批判性意見多犀利,也不論你的反證多堅實,持特定意識型態者都難以因此而動搖
甚麼才是真正的真實 ? (一)
對於「真實」的三種不同的哲學觀點
前現代 : 假設超自然現象以解釋他們眼見的事物。由於假設是多麼的根 固,以致他們根本不認為那是假 設。
現代 : 與西方工業社會最為相關的一種 點。重視合乎邏輯的推理及科學方法。相信某些普世標準以及客觀真實的概念。
甚麼才是真正的真實 ? (二)
後現代 : 是對現代觀點的一種反動。認為所 有「真實的」事物都是我們從自己 的觀點中獲得的形象。所有事物都 是主觀的,沒有一種真實觀比其他 觀點更優越。
典範 (一)
典範 : 是組織我們對某事物的看法之基礎 模式或架構。
我們組織或為事物賦予意義的方式通常有多種
不同觀點很可能產生不同的解釋
典範不能提供重要問題的答案,卻能讓我們知道尋找答案的途徑
典範 (二)
有些人對於他們支持的特定典範具有相當強烈的意識型態,但相較於意識型態,典範更能開放地接受質疑和修正
Thomas Kuhn認為當典範的缺點終究變得明顯,就會產生新的典範以取代舊有的。
例如 : 地心說被日心說所取代
典範 (三)
與Kuhn在自然科學中觀察到的不同。社會科學中,典範鮮少被完全棄置。因為典範提供的不同觀點都有其他觀點缺少的洞見,但同時也無法涵蓋其他典範揭露的面向。
典範 (四)
例如 : 從三種典範出發分別探討少年犯罪
符號互動論典範
將社會生活視為個體之間互動的過程
焦點 : 少年的同儕互動方式
功能論典範
關注社會系統的組織性結構對社會問題的影響
焦點 : 社會的組成要素以及這些要素如何彼此相 關
典範 (五)
衝突典範
關注個體之間和團體之間的相互鬥爭
焦點 : 將少年犯罪視為對統治者的壓迫的一種回 應
符號互動論典範、功能論典範以及衝突典範只是眾多社會科學典範中的一小部分
實證主義 (一)
在啟蒙運動前,宗教典範長久以來都主宰著對於社會變遷的解釋
社會事務的狀況常被視為是神的反映或表現
法國哲學家Auguste Comte認為應該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而非宗教信念
實證主義 (二)
認為社會是能夠以邏輯、理性和科學的態度去研究和理解社會行為
有些當代學者對理性提出質疑
現今的經濟模式基本上假設人們會做理性的選擇(例如 : 選擇最高薪的工作),但在人類作出決定時,傳統、效忠等特質也有可能勝過理性
實證主義 (三)
當代實證主義者承認科學家並不如科學所假設的理想形象般客觀。然而他們仍然嘗試去預測和最小化潛在的非客觀因素的衝擊
認為研究絕對無法免於政治和意識型態的價值觀影響,因此相信藉由合乎邏輯的架構、觀察的技術、不同研究者的重複測試以及持開放的態度彼此交換研究發現,便能正確理解客觀的社會真實
解析主義 (一)
解析主義試圖對人們的內在感受獲得同理的瞭解,尋求詮釋個人日常生活的經驗、更深層的意義和感覺,以及個人獨特的行為成因
相信不能光憑客觀的測量工具來了解人,應該更深入檢視人類個體的言行的主觀意義及社會脈絡
解析主義 (二)
解析主義者相信如果不了解人們對真實的主觀詮釋,如何影響他們形成自己的社會真實,那麼任何對於社會真實的解釋都是不完整的
批判社會科學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關注壓迫,以及致力透過研究過程,為受壓迫族群充權
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有可能使用實證主義者的典型研究方法,但對於研究發現所持的立場不同
當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使用解析主義的研究方法時,他們會企圖將研究對象的觀察連結到他們的首要概念 : 不正義且需改變的社會真實
我們不必在這些典範中選擇一個,亦無須傾向支持某一個特定典範。因為每個典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且沒有任何一個典範比其他典範好,它們只是各有不同而已
理論 (一)
理論 : 是彼此相關的論述之系統化組合, 試圖解釋社會生活的某個層面,或 是讓我們對於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 中處理和尋找意義的問題更具洞察 力
社會科學理論處理的是現狀是甚麼,而非應該是甚麼。亦即不在價值觀上爭辯
理論 (二)
當社會科學家從事反映意識型態觀點的社會研究計劃時,理論和價值觀的區別可能會難以區分
理論幫助我們賦予事件模式意義,並對事件模式做出不同的觀察
理論幫助我們區別偶發事件和有助於預測未來事件的觀察
理論 (三)
理論對於以結構較鬆散和較彈性的方式進行的研究有幫助
理論也有助於從研究發現中發展出有益於實務和政策的意涵
一些有價值的社會科學研究是無關理論的
理論的要素 (一)
假設 : 試圖對事物作出解釋的論述
例如 : 社會福利越多,政府的滿意度便越高
變項 : 假設預期的事物
如上例,變項分別是社會福利及政府的滿意度
理論的要素 (二)
自變項 : 能夠解釋或導致事件發生的變 項 (因)
因變項 : 被解釋或因而產生的變項 (果)
如上例,社會福利的多寡是自變項,政府滿意度的高低是因變項
理論的要素 (三)
概念 : 是一種心理的形象,代表一個想 法、對象、事件或人
例如 : 性別是由男性和女性兩個概念組合而 成的概念
屬性 : 構成一個變項的概念
例如 : 社會階級是由一組包括上層階級、中 產階級、下層階級或其他類似的區分 的屬性所構成的變項
兩個邏輯體系–演繹法及歸納法(一)
演繹法 : 從普遍到特殊,將理論應用在特定的案例上。從某個一般法則著手,將該法則套用到特殊的案例
例如 : 電腦開機一定需要電源
這台電腦可以開機
所以這台電腦一定有電源
兩個邏輯體系–演繹法及歸納法(二)
歸納法 : 從特殊例子到普遍原則,從事實到理論。從觀察到的資料著手,發展歸納出解釋觀察對象之間的關係
例如 : a款新車有自動排檔
b款新車有自動排檔
c款新車有自動排檔
現在銷售的新款車輛都有自動排檔
兩個邏輯體系–演繹法及歸納法(三)
實際的科學探究包含演繹與歸納的交替使用
決定論、機率及因果論 (一)
決定論 : 認為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由某 件事物造成的,而非由自由意 志產生的學說
機率
必要原因 : 產生效果必須要有的條件
例如 : 有足夠的水份植物才能生長,但有足夠的 水份植物也不必然能生長
決定論、機率及因果論 (二)
充分原因 : 某一條件的出現,可以保證產生預期的後果
例如 : 地面濕漉漉是下雨天的充分條件,但並不 是下雨天的唯一條件
決定論、機率及因果論 (三)
兩種認識的因果模式
個殊式模型
透過列舉特定現象背後的眾多原因,有些甚至可能很獨特,來進行解釋
律則式模型
想要部分地了解一般現象
量性與質性的研究方法
量性研究方法:強調發現的精準及可概化
問卷調查、實驗法、次級資料分析法……
質性研究方法:強調深度的了解,嘗試主觀地擷取人類經驗的更深層意義,並且意圖形成理論性的豐富觀察
深入訪談、觀察法……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