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星期二

research methods - ch 2- lecture note

第二章 科學及研究中的哲學與理論

學習重點
意識型態
甚麼才是真正的真實 ?
典範
實證主義、解析主義、批評社會科學
理論
理論的要素
兩個邏輯體系
演繹法、歸納法
決定論、機率及因果論
量性與質性的研究方法
//

意識型態
意識型態 : 是價值與信念的封閉體系,而體系形塑了其信仰者的認知與行為。
不論你的批判性意見多犀利,也不論你的反證多堅實,持特定意識型態者都難以因此而動搖

甚麼才是真正的真實 ? (一)
對於「真實」的三種不同的哲學觀點
前現代 : 假設超自然現象以解釋他們眼見的事物。由於假設是多麼的根 固,以致他們根本不認為那是假 設。
現代 : 與西方工業社會最為相關的一種 點。重視合乎邏輯的推理及科學方法。相信某些普世標準以及客觀真實的概念。

甚麼才是真正的真實 ? (二)
後現代 : 是對現代觀點的一種反動。認為所 有「真實的」事物都是我們從自己 的觀點中獲得的形象。所有事物都 是主觀的,沒有一種真實觀比其他 觀點更優越。
典範 (一)
典範 : 是組織我們對某事物的看法之基礎 模式或架構。
我們組織或為事物賦予意義的方式通常有多種
不同觀點很可能產生不同的解釋
典範不能提供重要問題的答案,卻能讓我們知道尋找答案的途徑


典範 (二)
有些人對於他們支持的特定典範具有相當強烈的意識型態,但相較於意識型態,典範更能開放地接受質疑和修正
Thomas Kuhn認為當典範的缺點終究變得明顯,就會產生新的典範以取代舊有的。
例如 : 地心說被日心說所取代

典範 (三)
與Kuhn在自然科學中觀察到的不同。社會科學中,典範鮮少被完全棄置。因為典範提供的不同觀點都有其他觀點缺少的洞見,但同時也無法涵蓋其他典範揭露的面向。

典範 (四)
例如 : 從三種典範出發分別探討少年犯罪
符號互動論典範
將社會生活視為個體之間互動的過程
焦點 : 少年的同儕互動方式
功能論典範
關注社會系統的組織性結構對社會問題的影響
焦點 : 社會的組成要素以及這些要素如何彼此相 關

典範 (五)
衝突典範
關注個體之間和團體之間的相互鬥爭
焦點 : 將少年犯罪視為對統治者的壓迫的一種回 應
符號互動論典範、功能論典範以及衝突典範只是眾多社會科學典範中的一小部分
實證主義 (一)
在啟蒙運動前,宗教典範長久以來都主宰著對於社會變遷的解釋
社會事務的狀況常被視為是神的反映或表現
法國哲學家Auguste Comte認為應該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社會,而非宗教信念
實證主義 (二)
認為社會是能夠以邏輯、理性和科學的態度去研究和理解社會行為
有些當代學者對理性提出質疑
現今的經濟模式基本上假設人們會做理性的選擇(例如 : 選擇最高薪的工作),但在人類作出決定時,傳統、效忠等特質也有可能勝過理性
實證主義 (三)
當代實證主義者承認科學家並不如科學所假設的理想形象般客觀。然而他們仍然嘗試去預測和最小化潛在的非客觀因素的衝擊
認為研究絕對無法免於政治和意識型態的價值觀影響,因此相信藉由合乎邏輯的架構、觀察的技術、不同研究者的重複測試以及持開放的態度彼此交換研究發現,便能正確理解客觀的社會真實

解析主義 (一)
解析主義試圖對人們的內在感受獲得同理的瞭解,尋求詮釋個人日常生活的經驗、更深層的意義和感覺,以及個人獨特的行為成因
相信不能光憑客觀的測量工具來了解人,應該更深入檢視人類個體的言行的主觀意義及社會脈絡
解析主義 (二)
解析主義者相信如果不了解人們對真實的主觀詮釋,如何影響他們形成自己的社會真實,那麼任何對於社會真實的解釋都是不完整的
批判社會科學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關注壓迫,以及致力透過研究過程,為受壓迫族群充權
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有可能使用實證主義者的典型研究方法,但對於研究發現所持的立場不同
當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使用解析主義的研究方法時,他們會企圖將研究對象的觀察連結到他們的首要概念 : 不正義且需改變的社會真實

我們不必在這些典範中選擇一個,亦無須傾向支持某一個特定典範。因為每個典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且沒有任何一個典範比其他典範好,它們只是各有不同而已
理論 (一)
理論 : 是彼此相關的論述之系統化組合, 試圖解釋社會生活的某個層面,或 是讓我們對於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 中處理和尋找意義的問題更具洞察 力
社會科學理論處理的是現狀是甚麼,而非應該是甚麼。亦即不在價值觀上爭辯

理論 (二)
當社會科學家從事反映意識型態觀點的社會研究計劃時,理論和價值觀的區別可能會難以區分
理論幫助我們賦予事件模式意義,並對事件模式做出不同的觀察
理論幫助我們區別偶發事件和有助於預測未來事件的觀察
理論 (三)
理論對於以結構較鬆散和較彈性的方式進行的研究有幫助
理論也有助於從研究發現中發展出有益於實務和政策的意涵
一些有價值的社會科學研究是無關理論的
理論的要素 (一)
假設 : 試圖對事物作出解釋的論述
例如 : 社會福利越多,政府的滿意度便越高
變項 : 假設預期的事物
如上例,變項分別是社會福利及政府的滿意度
理論的要素 (二)
自變項 : 能夠解釋或導致事件發生的變 項 (因)
因變項 : 被解釋或因而產生的變項 (果)
如上例,社會福利的多寡是自變項,政府滿意度的高低是因變項

理論的要素 (三)
概念 : 是一種心理的形象,代表一個想 法、對象、事件或人
例如 : 性別是由男性和女性兩個概念組合而 成的概念
屬性 : 構成一個變項的概念
例如 : 社會階級是由一組包括上層階級、中 產階級、下層階級或其他類似的區分 的屬性所構成的變項

兩個邏輯體系–演繹法及歸納法(一)
演繹法 : 從普遍到特殊,將理論應用在特定的案例上。從某個一般法則著手,將該法則套用到特殊的案例
例如 : 電腦開機一定需要電源

這台電腦可以開機

所以這台電腦一定有電源

兩個邏輯體系–演繹法及歸納法(二)
歸納法 : 從特殊例子到普遍原則,從事實到理論。從觀察到的資料著手,發展歸納出解釋觀察對象之間的關係
例如 : a款新車有自動排檔

b款新車有自動排檔

c款新車有自動排檔

現在銷售的新款車輛都有自動排檔
兩個邏輯體系–演繹法及歸納法(三)


實際的科學探究包含演繹與歸納的交替使用
決定論、機率及因果論 (一)
決定論 : 認為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由某 件事物造成的,而非由自由意 志產生的學說
機率
必要原因 : 產生效果必須要有的條件
例如 : 有足夠的水份植物才能生長,但有足夠的 水份植物也不必然能生長
決定論、機率及因果論 (二)
充分原因 : 某一條件的出現,可以保證產生預期的後果
例如 : 地面濕漉漉是下雨天的充分條件,但並不 是下雨天的唯一條件
決定論、機率及因果論 (三)
兩種認識的因果模式
個殊式模型
透過列舉特定現象背後的眾多原因,有些甚至可能很獨特,來進行解釋
律則式模型
想要部分地了解一般現象

量性與質性的研究方法
量性研究方法:強調發現的精準及可概化
問卷調查、實驗法、次級資料分析法……
質性研究方法:強調深度的了解,嘗試主觀地擷取人類經驗的更深層意義,並且意圖形成理論性的豐富觀察
深入訪談、觀察法……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2013年8月26日星期一

R M - GROUP WORK

RESEARCH METHODS, 2013-14
DR SUNNY CHAN

GROUP WORK

同學們要分組做口頭報告。2-3 人一組,大家抽籤排先後次序.

第一組,在第2周,閲後報告,HANDBOOK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同學要詳細演譯及解釋某章的內容。分析某章和整本書內容有什麼關連。其概念如何應用到具體處境中。

每組口頭報告約30-45分鐘。口頭報告前先交ppt hard copy AND SOFT COPY給教授。

第一組口頭報告完,第二組及第三組要口頭反饋 .

反饋內容包括 --
在先一組同學報告內容中,你有什麼不明白?有什麼論點是你認同,有什麼是你不認同?
在先一組同學報告演譯及例子說明中,你有什麼批評或建議?



YR 3 -- GROUP WORK AGENDA
COURSE NAME – RESEARCH METHODS

HANDBOOK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PRESENTERS [NAME] COMMENTATORS
WEEK 2,
CH 1-4 GP 1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LEADER TEL 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 GP 2 AND 3

WEEK 3,
CH 5-8 GP 2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LEADER TEL 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 GP 3 AND 4

WEEK 4,
CH 9-12 GP 3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LEADER TEL 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 GP 4 AND 5

WEEK 5 TEST 1

WEEK 6
CH 13-16 GP 4 ___________ /__________
LEADER TEL 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 GP 5 AND 6

WEEK 7
CH 17-21
GP 5 ___________ /__________
LEADER TEL 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 GP 6 AND 7

WEEK 8
CH 36-39 GP 6 ___________ /__________
LEADER TEL 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 GP 7 AND 8

WEEK 9
CH 40-43 GP 7 ___________ /__________
LEADER TEL 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 GP 8 AND 9

WEEK 10 TEST 2

WEEK 11
CH 44-47 GP 8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LEADER TEL 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 GP 9 AND 10

WEEK 12
CH 48-51 GP 9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LEADER TEL 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 GP 10 AND 1

WEEK 13
CH 52-55 GP 10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LEADER TEL 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 GP 1 AND 2

WEEK 14
ALL GROUPS -- DE-BRIEFING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research methods- lecture notes - week 1

第一章
科學研究與社會研究
流程
以實證為基礎的社會科學研究

科學的方法 - 了解世界的其中一種方法

了解世界的其他方法

非科學性的研究的缺點
//

以實證為基礎的社會科學研究
具批判性思維
發掘問題
認清潛在的信念與假設
獨立思考
了解如何尋找有關研究
了解有關研究的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

//
科學的方法 -了解世界的其中一種方法
科學方法 : 是一種探究的方法。試圖預防非 正式人類探究經常犯的錯誤。
關鍵特徵
對任何一件事物都持開放接受質疑的態度
將「知識」視為暫時性的以及可駁斥的
在系統及全面的觀察的基礎上尋找證據
追求觀察的客觀性
研究的重複測試

//
了解世界的其他方法 (一)
傳統
我們所知的大都是來自多數人的同意,而非個人的經驗
傳統不利於人類研究

權威
對新知識的接受度容易受到發現者的身份地位影響
權威能協助也能阻礙人類的探索

//
了解世界的其他方法 (二)
常識
常識含有邏輯推理的意思
「人盡皆知」的常識也可能有錯誤

大眾媒體
電視、報章雜誌、網絡
可能會被誤導、被記者的政治立場影響……
大眾媒體並非「真實地」報導事件,而是「建構」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
非科學性的研究的缺點 (一)
不精確的觀察
我們隨意觀察事物,無法對所觀察的事物產生正確的判斷
科學的觀察是具有意識的行動,更仔細地觀察,幫助我們減少錯誤
測量工具(如電子秤、溫度計、問卷等)能避免不精確的觀察
例子 : 想了解自己的體重,測量工具卻是溫度計

//
非科學性的研究的缺點 (二)
過度概化
以少數資料推論至整體

避免過度概化化的方法
觀察大樣本
被其他研究者完全獨立的重複測試

//
非科學性的研究的缺點 (三)
選擇性的觀察
偏見,選擇自己想看的

若研究者陷於選擇性觀察時,則可能限制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預防選擇性觀察的方法
研究設計以大樣本及一些觀察作為研究結論的基礎
接納其他反駁你所做的結論的意見

//
非科學性的研究的缺點 (四)
事後假設
研究者在看了研究結果之後才提出假設

假設的本質是一個從理論導出來的預測,因此假設必須在「事實」與數據的前面

雖然事後假設具有極高的「假性預測力」,但研究者的能力根本無法得到驗證,研究的可信度不言而喻

//
非科學性的研究的缺點 (五)
自我涉入的了解
用以預測一個人因其地位或角色對於他人的說服(或相反意見)的態度

涉入受到個人、情境或其他特殊刺激的影響,感受到事物對己身的重要性和攸關性,進而對事物產生不同的關注程度

//
非科學性的研究的缺點 (六)
不合邏輯的歸因
不成熟的結論
用神秘的方式來解釋我們不清楚的事情
例子 : 賭徒的謬誤

過早歸結的探究
過於草率地停止尋找新的答案
即使對已非常確知的事物,我們仍需不斷探究修正
科學結論是具開放性,研究是無界限的

//
非科學性的研究的缺點 (七)

人性的錯誤
科學家也會陷入調查過程的陷阱中

科學的探究是盡量避免一般探究中常發生的錯誤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2013年8月19日星期一

learning skill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 macao

有效的學習方法:for university students

注意預習的有效性
事前的準備是很重要的,前一晚最好能將隔天所要上課的內容先預習一次,大略了解老師所要教學的進度,並找出問題點;當天在課前再預習一次以加深印象。這樣上課的內容在課前便已預習過兩次了,可有助於聽課時的吸收及理解,尤其是事前預習時所發現的問題點更會用心聽講,對於上課的內容已就更容易理解了。預習的工作在於花一點時間對於將要上的課程有一初步的印象,如查英文單字,先標記重點及問題點等,所費時間雖不多,但是收到的成效卻是很大的。
我也常會指導欲前往留學的學生,把即將要選修之研究所課程預先加以預習,這樣到了異國時起碼在適應不同語言的期間,對於教授的授課內容也能有一概括的了解。有一位長者談到在學期之前預習整個學期課程的重要性,他說他原本在少年時代很好玩。所以沒考上高中只讀高工,後來他較為開竅急起直追考上了大學,而在大學的學習中,每一學期開學時他就預先將所有課程概覽一遍,其成績在班上常名列前矛呢!

有效的聽課方法
(一)不要缺課:如果無特殊理由,盡量不要缺課,以免耽誤自己的學習機會,因為老師的言行舉止對於認真的學習者都有良好、深遠的影響。而有些課程更需要當場聽講才能充分理解。即使你在考試前向同學借筆記來影印,但由於你沒有確實聽講,所吸收、理解的內容還是極有限的,聽講的重要性可從下列的統計數字中了解:有人曾一字不漏的將教師上課的內容抄錄下來,結果發現在75分鐘的講課內容中紀錄了10800個字,而一般我們寫筆記時絕不可能如此完整地紀錄下來,還需靠當場聽講時腦中所吸收到的內容為輔助,才能徹底理解。故學生時代要儘可能出席聽講,不要輕忽了身為學生聽課的權利與義務。

(二)要不斷將聽取的內容加以思索(理解、分析、判斷,並非僅是在堆棧記憶的內容),要靈活運用啟智的活動來理解上課的內容,經過吸收、理解、消化、記憶後終能成為自己的思想產物,也能真正達到「作學問」的真諦。

(三)專心聽講:培養自己聚精會神的學習能力,注視老師(根據教學經驗,站在臺上演講,臺下學生是否專心聽講,或是在做白日夢、看自己的書、寫信等,其實都是會一目了然的,不要存有僥倖的心態)並聽取教師特別強調的重點(這往往是老師在考試時會出的試題)。--試試上課往前坐(名雯註)

(四)做好筆記:將老師所說明的概念用自己的語詞記錄下來,並非只記標題,老師所補充的內容及所舉的例子應該也要詳細記載;並要標註其中的精華(也就是老師所強調的重點)。然後儘快將筆記分類整理。人類的記憶是極有限的,因此需靠做筆記來幫助自己整理並理解上課的內容。

複習之訣竅
●及早記憶:上完課之後下課五分鐘時間最好要溫習一下剛剛所上的課有何不懂之處,發揮問題意識,馬上問老師或同學。
●要有讀書的伴:最好能邀集三兩好友組成讀書研究小組共同研討,互相督促。
●中午時留下一、二十分鐘,將上午四堂的上課內容作一番複習,同時這樣也可避開吃飯的人潮,節省時間來溫習功課。
●上完最後一堂課之後留下三十分鐘,複習下午的課程及全天的課程。(如怕耽誤吃飯的時間,也可準備一些麵包、牛奶、點心以備肚子餓時之需)
●晚上晚自習時再複習全天的課程。
●週六下午再複習全週的課程。我以前一位朋友是台大醫學系的榜首,他在中學時就是如此預習與複習功課,特別是每週六就會將全部的課本擺在左邊,然後複習完之後在將之搬到右邊,這樣從左至右全部搬完一次之後,他在週日才放鬆心情去痛快的玩一場。
而每周六最好能從第一課開始複習,這樣可以多幾次加深印象的機會,到第一次月考的時候就有三至四次的總複習。如此一來,月考準備所有科目時就可以輕鬆、遊刃有餘的應付考試了。
●如果平時能應用上述的方法複習課程,那麼到了週日時最好能放自己一天假,輕鬆的玩一場,去郊外踏青、看場電影、聽場音樂或演講等。
●如果讀書讀累了,就休息一下做做體操、聽聽音樂後,再繼續讀書。
我曾參加一次中小學的聚會,席間有一位剛由日本考察回來的校長,他說他到日本參觀一所私立明星高中,發現該所學校對於學生的學習有一套良好的指導方式。他們規定全部的學生住校,早上七點就到教室參加早自習,級任老師會在上課前的一小時(八點上課)指導學生預習當天的課程。上完全天的課並吃完晚飯之後,再至班上自習,由老師指導複習該天的課程,做一天總複習,有問題就馬上發問。前面我曾提到的那位基隆高工的老師,他就是利用這樣的做法讓學生進行學習,所以有打破全校紀錄的升學佳績。
複習的要點在於每天進行二至三次的當天課程之溫習,此時馬上作摘記或畫記號於課程的重點部份,將來在考試前的準備時就只要花一點時間看一下重點部份即可。而週末時則要進行該週及前幾週的課程總複習。

有效的讀書方法
●瀏覽、約略地察看:先將書的內容初步翻查一遍(即預習)。
●發問、察問:發現所看到的內容已有疑問之處,就應查詢相關資料,或找人詢問(即複習)。
●閱讀、理解、判斷:專心地詳讀書中內容,並加以思考及理解(即預習與複習)。
●追憶:將所閱讀的內容再加以回憶一次(即複習)。
●複習:將讀過的內容再全部複習一次(即複習)。
●要能全神貫注,專心、恆心的學習。
●思考所讀的內容(即複習)。
●知曉研讀題材的全貌,並在腦中加以組織。
●理解所讀過內容的意義。
●溫習、背誦已研讀過的內容。
●要求甚解,遇到不懂的地方應立即去了解,尤其是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

如何準備考試
●注意健康:考前兩天內不要暴飲暴食,這樣消化不良的結果會影響考試時的體力;也不要喝有刺激性的飲料(如咖啡)。
●作息要正常:睡眠不足會導致腦力不足,睡覺是有一個循環期的,一個循環是包括30分鐘的深睡期及90分鐘的淺睡期(較易作夢),每個人大概每晚會有三至四次的循環。一定要睡足自己所需要的睡眠才有體力與腦力讀書及準備考試,千萬不要開錯夜車,這樣可是會開到岔路上去的喔!

兒子在建中唸書時有一位老師告訴他們一天只能睡四個小時才能考上臺大,結果他就照做不誤,導致我們每天要叫醒他時成為很難受的一件事。有時候搖了老半天叫不醒,隔天他就怪我們沒有叫他使他沒有好好準備所要考的科目;而有時候好不容易叫醒他了,他也坐在椅子上準備看書了,隔了幾分鐘再去看,卻又趴在桌上睡著了,如此一個晚上有時要折騰上好幾回呢!因為他明明就是睡眠不足,以致無法有體力與腦力讀書嘛,效果當然不會好,事實上也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以為趴著睡就不算睡眠時間,其實這樣反覆睡睡醒醒的循環會耗上更多的時間及精力,以致於耽誤讀書了!這三年來他及我們都是一段痛苦的經驗,相信也有很多家長及學生也深受其苦,建議您到不如睡飽了,有充分的體力專心讀上一段時間的書,還比這樣折騰個大半夜迷迷糊糊讀不到多少書的效果要好上許多的。

當年唸書也有過開夜車不得當的慘痛經驗,有一次在大考前我徹夜未眠的苦讀,隔天考試時望著試題,腦中卻是一片空白寫不出答案來了,因體力透支得太多了導致此種惡果。

但也不是希望各位就不要開夜車,而是最好能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睡眠及睡眠週期,好好的配合及調適。最重要的原則還是希望能有充沛的體力與腦力,及正確有效的讀書方法來準備考試。

●要培養平常心,不要緊張,緊張時做點深呼吸及鬆弛肌肉的活動以減緩壓力。
●如果有兩個以上的科目須準備時,最好要間隔一段時間(至少十至三十分鐘)睡一下或休息一番,才不至於干擾兩個科目的學習。
●如果考試當天會頭暈的話,可以找醫師開提神的藥。
●要帶好各項證件(如准考證)及文具等,尤其是文具如鉛筆筆心易斷,最好是能多準備幾枝備用較好。
●可準備一些乾糧及白開水,考試時不要喝太甜或有刺激性的飲料。
●最好在大考前要準備兩個鬧鐘,因為若只準備一個鬧鐘,萬一沒電池或被你按掉而你還繼續睡的話那就糟了,所以最好要準備兩個鬧鐘,或是將鬧鐘放在較遠處,你一定得起身按掉鬧鐘的距離較為保險。
●如果要參加聯考或國家考試等大考時,要注意交通狀況,如果知道隔天有慶祝活動或是遊行時,則要早點出發。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2013年8月13日星期二

Ref

Ref

Ref

Ref

Ref

《社 會 科 學 研 究 方 法》科 目 大 綱

澳 門 理 工 學 院
公 共 行 政 高 等 學 校
公 共 行 政 學 學 士 學 位 課 程
《社 會 科 學 研 究 方 法》
科 目 大 綱

2013-14 學年 第1學期

科目名稱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科目編號 SOCI 3139-31111
先修科目 沒有
教學語言 中文 學分 3
理論課時 45課時 實踐課時 0課時 總課時 45課時
教師姓名 / 職稱 陳卓華 博士/副教授 電郵 cwchan@ipm.edu.mo


科 目 概 論: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是我們瞭解社會現狀、分析社會問題的成因、預測社會發展趨勢的重要手段;這套研究方法引導我們對社會生活做系統化的觀察,目的是要了解市民的集體意見/價值觀、行為的動機,甚至社會現象的規律/模式及因果關係。
本課程介紹社會科學之質化及量化研究方法,使同學對研究方法有基本的認識,熟悉資料蒐集、分析的方法,以及培養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能力,並應用所學,在本年畢業研究項目中實踐出來。

學 習 目 標:
修習完本科目後,學生將能夠:
1. 申論 何謂科學化的研究方法;
2. 闡釋 各種針對不同研究對象、時間、方式、目的 等的不同研究設計; 分辨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之本質、功能;
3. 簡述 如何把社會問題概念化、操作化,及進行測量;
4. 闡釋 一些常見的統計學及抽樣方法之原理;
5. 說明 調查研究及田野調查的主要方法及步驟;
6. 解釋 現存資料研究、比較性研究、評估研究、公共政策分析 的技巧及步驟;
7. 簡述 資料蒐集的方法 (針對公共政策議題);
8. 草擬 研究計劃書。

教 學 內 容:
教學內容主題 課時
第 1~3 週
論文寫作方法 --
社會科學研究及論文寫作的方法論、步驟與技巧;
大學研究計劃與學位論文的要求、要素、結構、形式;
論文寫作之開始工作、研究計劃書的基本要素, 研究開題報告之結構及內容;
背景資料搜集、文獻探討的方法;
各種研究方法之預覽;
如何訂立研究題目.
小測驗 9小時

第 4-6 週
科學化的研究方法, 社會科學的基礎, 社會研究的倫理, 社會科學中的因果關係 / 演繹與歸納;
研究設計 -- 研究設計的元素/面向/分析單位; 描述性與解釋性; 研究計劃的部件及多樣性;
社會議題概念化、操作化;
小測驗 9小時

第 7-9 週
質性研究
質性資料搜集及分析 / 田野研究 / 內容分析法
現有統計資料分析法
歷史/比較分析法; 評估研究 / 社會指標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
小測驗 9小時

第 10-13 週
量性研究 - 概念化、操作化及測量; 信度與效度;
測量:指標、量表、分類法
抽樣方法之種類及原理
調查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步驟 /問卷設計; 電話問卷調查 / 戶外問卷調查;
統計:讓數字說話.
小測驗 12小時

第 14 週 ORAL PRESENTATION OF RESEARCH PROPOSAL 3小時

第 15 週 期末考試 3小時

教 學 方 法:
課堂教學, 個案分析, 分組討論。

考 勤 要 求:
出席率須按學院教務規章規定。如未能達至要求者,將不能參加期末考試和補考,及此科目成績被評為不合格("F")。

評 分 標 準:
考試採用百分制評分,100分為滿分,50分合格。

評 分 方 法 :
持續評估
小測驗 -- 30%
每週課堂表現 -- 10%
習作 -- 20%
期末考試
筆試 (三小時) -- 40%
Total= 100%

若學生期末考試分數為35分以下,即使其總分達50分或以上,學生必須參加補考。

教 材:
教科書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HAVE THESE TWO BOOKS ON HAND]
-- Allen Rubin , A R Babbie 著,陳若平等譯,2007。《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Thomson 出版,五南發行。
-- 張慶勳,2010,《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http://ipmsunnychan4.blogspot.com/
[BLOG STORED WITH LEARNING MATERIALS RELATED TO THE COURSE PREPARED BY DR SUNNY CHAN]


參考材料:
-- 王若馨 等譯, 2007。《研究方法的基礎》。台北:韋伯文化。
-- Earl Babbie 著, 李美華 等譯,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2冊)》。台北:時英出版社。
-- 鄭國泰,2008。《證據為基礎的政策研究》。台北:唐山出版社。
-- 汪明生,2010。《公共事務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 David L. Weimer , Aiden R. Vining 著, 陳恆鈞、蔣麗君等譯, 2004。《最新政策分析:概念與資實踐》。台北:韋伯文化。
-- William N Dunn 著,李明寰譯,2002。《公共政策分析》。台北:時英出版社。
-- 葉至誠、葉立誠著,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 John W Creswell 著,張宇樑等譯,2007。《研究設計》。台北:學富文化。
-- 李沛良,1988。《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 D S Moore 著,鄭惟厚譯,1998。《統計:讓數字說話》。台北:天下文化。
-- W. Lawrence Neuman著, 朱若柔譯,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研究方法。學習資源。

From - Dr Sunny Chan 陳卓華博士
Cwchan@ipm.edu.mo

2013年8月2日星期五

Try

From - Dr Sunny Chan 陳卓華博士
Cwchan@ipm.edu.mo
+853-66357631
+852-66514372

tt

tt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